我省与重庆市对接教育协作工作
7月22日,我省与重庆教育协作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市举行,双方就两省市教育协作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白皓,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金玲出席会议。
周村区:打造“一体两翼”教师发展评价体系
周村区以教师岗位分级竞聘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构建教师评价制度,着力优化教师成长机制,打造“一体两翼”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全面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
鲁东大学: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鲁东大学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依托海岸研究所、滨海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及高层次专家团队,着力针对滨海湿地退化、滨海农田盐渍化、岸线侵蚀及近海污染等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发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修复、土壤改良与农田提质增效、海岸地貌过程与岸线整治等技术,持续推动相关技术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得以转化及推广应用,为实现黄河国家战略贡献教育力量。
济宁医学院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近年来,济宁医学院党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为引领,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一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路。
山东科技职院: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创新生态文明育人理念、打造生态育人良好环境、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构建形成了具有职教类型特征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关注。
2022年助学贷款集中办理暨400热线开通
7月20日,2022年山东省助学贷款集中办理暨400热线开通正式启动。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邢顺峰,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万新出席仪式并讲话。
【教育部】山东省打好“组合拳”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盯“双减”目标任务,坚持积极稳妥,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依法规范、防范风险的原则,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双减”各项工作落细落地落实。
郓城县实施“一二三四”工程,筑牢未成年人成长基石
郓城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一二三四”工程为主抓手,大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枝繁叶茂,繁荣生长。
山东建筑大学:上好“大思政课” 打造建大样本
2019年以来,特别是2021年以来,山东建筑大学系统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形式和活动类型,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力争上好“大思政课”,打造建大样本。
立足“两个大局”,教学内容紧跟大势
山东建筑大学运用“朋辈思政课”、学生宣讲团等新颖的授课方式,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紧跟大势,在对时代的深切感知和回应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先进性,使思政课成为常讲常新的时代大课,给青年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该校专门成立的“哲也”学习社、党史学习教育学生宣讲团、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团等社团组织成员和宣讲团成员立足“两个大局”,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把百年红色故事讲到大学生心坎上,用青春范儿讲活青年课,为同学们带来40余堂别开生面的“朋辈思政课”。
通过课堂学习和宣讲报告,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稳步提升。“我听过两次学习社的宣讲,学长学姐们讲得都很接地气,深入了解这些红色故事后我感到很受鼓舞,未来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有力的行动度过我的大学生活。”该校听过两次学习社宣讲的学生说道。
培养实践能力,用活社会大课堂
建设“大思政课”,就要转变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打破教学时空局限性,努力实现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该校把纪念馆、农村、社区、工业园区等作为育人的场域,用活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场所,直观感受社会历史的生动性,增强对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认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交往性实践活动,培养其合作意识和甘于奉献的责任感;开展校际、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生产劳动和专业实习时,培养劳动观念、锻炼专业技能。
此外,该校以马工程教材为基础,将伟大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融入思政课堂,用可感可知的故事讲述深刻原理,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了信,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深化对所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打造云端课堂,传统教学注入新活力
该校打破教材局限,充分发掘和开发网络资源,打造云端课堂。
思政微课和专题微视频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研究生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为专题制作微视频,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栏目发布;青年教师制作的“建团百年”微课,在校团委平台发布;教师结合学校景点制作的“校史中的党史”视频,在中国教育平台发布。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教师制作的“思政课战疫小课堂”成功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动探索,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教学,制作的微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
据了解,下一步,该校将打造“四史”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域的教研交流。
发挥育人合力,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
该校把构建全课程、全课堂、全体教师共同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生态共同体作为突破口,出台《山东建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精选思政课骨干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咨询服务专家团”,在专业课实现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将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人物故事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出来,力争通过教育教学“主渠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发挥“头雁效应”带头上思政课、听思政课,全体专职思政课教师为本科生上思政课,每位教师至少完整地独立承担1门思政课;辅导员教师和党团队伍积极为学生上党课;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等进校园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在山东建筑大学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冠县探索“1234”工作模式 擦亮“‘冠’爱育人”家教品牌
冠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积极探索“1234”家教工作模式,走好家校社协同发展的新路子,提高全县17万家长的科学教子水平,“‘冠’爱育人”家教品牌不断擦亮。2022年5月,冠县被命名为“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
齐鲁工大以高质量思政工作赋能科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校(院)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贯穿各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统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科教从物理融合、深度融合到文化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教育报】山东建筑大学:打造建筑光影里的育人活教材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晓华 王建华 木鱼石、黄百草、四合院落、小天井……精致细腻的“岱岳一居”民居展馆,就像一组雕塑,守住一方静谧与安宁;旧时堂屋、五色门笺、木版年画……充满传统气息的乡情记忆展馆,传承着乡土文化记忆。在山东建筑大学,除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建筑展馆,还有迁移保护的老别墅,改造利用的火车餐厅,每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设施,都是一处活着的博物馆,让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充满校园。
高密市:探索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全链式”启智润心网络
高密市坚持“学生第一”理念,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主线,突出耦合性、系统性,全域联动、重点突出,实施“润心工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专业教师队伍,丰富家校社共育活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全链式”启智润心网络,以“三抓三联三赋能”为抓手,提高学生、教师、家长三层面的家庭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山东职业学院“五个聚焦”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近两年来,山东职业学院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探索创新就业模式,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聚焦专业优化、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云端平台、全员指导,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