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山东省昌邑市因地制宜发展学前教育调查
本报记者 赵彩侠 魏海政 通讯员 董友伟
锣鼓喧天声中,舞龙队、舞狮队、秧歌队一一上场,围观的孩子和教师不停地欢呼、鼓掌。这天正值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一大早,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就人声鼎沸。园长王娟告诉记者,表演节目的全是家长,且是自发的,这代表了他们对幼儿园的认可和支持。
【中国教育报】山东省泰安市创新推进“首课负责”思政教育实践——精准“滴灌”润心田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景婧 杨丽宁 “同学们,今天首课的主题是‘新时代的春天充满希望’……”近日,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的课堂上,《中国新时代》的歌声缓缓响起,“首课”负责教师李晓辉带领学生诵读新学期的励志誓言。
【中国教育报】山东临朐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全县教育设施水平——瞄准薄弱处发力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窦硕强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纸坊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魏振告诉记者,“因家住在城关街道西南部,地处偏远城郊,以前孩子去城关小学上学,每天来回要跑几公里路。新建的纸坊小学投入使用后,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到好学校了。”
【中国教育报】10年来,义务教育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47.6%提高至77.7%——师资水平提升稳住了乡村校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1057万——10年来,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由909万增至1057万,增加了148万人
【人民日报】22年扎根特殊教育,山东泰安宁阳县教师闫蕊——我和学生之间,相暖相依
图为闫蕊(左)在教学生识别图案。本报记者 李 蕊摄 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教师闫蕊已经站了22年。从听障教育转向培智教育,她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闫蕊的故事是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教师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用爱与责任托起特殊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嘎吱——”推开门,一名留着齐耳短发的老师走上台。只见她讲课时,眼含笑意,抑扬顿挫。 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闫蕊已经站了22年。作为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中的一名教师,从听障教育转向培智教育,她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被评为2022年度“齐鲁最美教师”。 “从事特殊教育,不为‘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和我的学生之间,是梦想相伴、相暖相依。”闫蕊说。 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爱是沟通的桥梁 初次站上讲台的一幕,依然历历在目—— “走进课堂,鸦雀无声。孩子们齐刷刷地抬起头、望向我,有的还乖乖地把小手放在背后,眼睛忽闪着,就像星星似的,清澈而明亮,仿佛在说,‘我们都准备好啦’。”闫蕊心头热乎乎的,“老师的肩膀很单薄,却扛着学生们的未来与希望。” 2001年,闫蕊进入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负责听障孩子的语文教学。正常孩子教两三遍就会的拼音,她却需要花费10倍甚至更多的时间、耐心去教。 闫蕊想尽招数,从最简单的“a—o—e”到组词造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升。后来,她摸索出课前三分钟练习教学方法。 有一段时间,班上的听障女孩小慧在课前的练习时,还未张口,眼泪就啪嗒啪嗒往下掉;说话时,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有不少孩子像小慧一样,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于是,我改变沟通方式,教他们把心事写进日记。”闫蕊说。 起初,小慧的日记里仅有三言两语。后来,闫蕊每次都会在日记下耐心回复,互动久了,小慧脸上的笑容多了,日记里的字数也变多了,表达能力提升了。 小慧在日记里诉说:“今天,我把闫老师教给我的舞蹈,回家教给了我的妈妈。妈妈脸上有了笑容,希望妈妈能一直这样笑。” 闫蕊在批语中写道:“小慧很棒,你的努力,老师能感觉到!” 小慧家庭困难,闫蕊通过团县委的贫困生救助活动申请资助,并帮她联系爱心人士给予帮扶。最终,小慧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市中心聋校高中班,如今已经成为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一名学生。 2018年,闫蕊送走自己带的最后一批听障初中毕业班,80%的学生升入了省内重点特殊教育学校高中。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听障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 “梦想总会开花。”闫蕊感慨,“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爱是沟通的桥梁。要实施爱的贴心教育,拓展爱的传递方式,托起特殊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耐下心来、蹲下身来,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 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原以招收听障学生为主,2004年,开始尝试招收培智生,主要包括患有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等疾病的儿童。 转型路上,学校没少下功夫,外出培训、校内轮训、校际交流、专家讲座……多措提升教师培智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闫蕊也开始了自我转型:专业书翻了一遍又一遍,笔记做得密密麻麻,教学知识烂熟于心,遇到专家赶忙请教。 可真上起课,闫蕊便受了挫,连最基本的沟通都难以实现:有一堂课,台上,闫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孩子们有的目光游离,有的喋喋不休。 “砰砰!”角落里猛地发出刺耳声,一看,一个男孩正在使劲敲击着桌子。 “我急得停下讲课,当场训斥了这个学生。没想到,引来的是孩子大声喊叫、冲出教室。”看着学生的反应,闫蕊羞愧又心疼,“我居然跟学生‘置气’。” 这件事让闫蕊久久沉思,怎么样与学生沟通,确保课堂教学? 她尝试和自闭症学生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仔细记录下孩子们的状态:什么情况下出现情绪问题,如果不加干预会怎样,哪种环境下情绪较为稳定…… 在实践中,闫蕊发现阅读是这几名学生的共同兴趣。于是,每堂课前,闫蕊都会进行“课前三分钟阅读时光”;课堂上,她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布置活动。 “例如,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情绪不稳定时,我给他一张画纸,他能画出弯弯绕绕的自来水管道图。”采访时,闫蕊拿出一摞画纸,上面有孩子们画的宇航员、全家福……“瞧,还不错吧?我们这有不少‘小画家’呢!” “培智教育,仅凭知识和经验远远不够,需要耐下心来、蹲下身来,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闫蕊说。 送教上门,每年行程超过2000公里 送教的路,要比记者想象中漫长。 清晨,驱车一小时有余,终于抵达鹤山镇。车里,闫蕊手里攥着一条围巾、一顶棉帽;窗外,山脉绵绵,阳光倾泻,云雾散开,增添几分温暖。 来到一户人家,敲开门,屋里男孩搬来凳子,揪着闫蕊的一根指头晃啊晃,嘴里小声嘟囔道:“坐——” “这是给孩子的礼物。”说着,闫蕊拿出围巾、帽子,给男孩穿戴上,“好看着嘞!” 男孩名叫小寒,是一名脑瘫患者,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县里成立评估组,以中国儿童发展量表为依据,对残障儿童分组评估,确定教学方式。对小寒这类儿童,我们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确保不落下一个特殊儿童。”宁阳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张伟介绍。 2015年,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被确定为泰安市义务教育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试点,遴选教学能力强、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参与其中,闫蕊便是其一。 对于送教上门,小寒的姥爷起初是排斥的:“别来了,我们娃病得重,来也白来。” 闫蕊坚持:“我去了,多一个人关心、陪伴孩子,也是好的。” 学校为每个儿童建立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每次,闫蕊都会带上绘本、教具,教小寒语音、实物配对。耐心陪伴下,小寒有了不小进步。这些年来,闫蕊每年送教上门的行程超过2000公里。 将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落到实处,全面提高特教质量,闫蕊的故事是一个缩影。自2013年以来,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送教规模逐年增加,从开始的两三名到现在有36名教师送教,截至目前,全校共送教学生180余人。 “后悔选择这行吗?”赶往下一个送教点的路上,记者问道:“22年,您教过96名学生,很难尝到桃李满园的甘甜,却要付出更多精力。” “能听学生喊我一声‘老师’,能等到一次久违的目光对视,能看到孩子一笔一画多写下几个字,就能让我开心很久,这就是特教老师的意义。”闫蕊望向窗外,“假如再选一次,我还会做一名特教老师。”
厅办公室组织举办政务公开提质升级工作部署暨培训会
12月6日,我厅办公室组织举办政务公开提质升级工作部署暨培训会。 厅办公室负责同志传达了2022年度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反馈的问题的通报,就政务公开提质升级和年度评估考核工作作出部署,并重点分析讲解了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就提高政策解读质量、丰富政策解读形式等方面提出要求,对提质升级工作中的各项任务进行了细化,明确责任处室和完成时限,要求各处室抓紧时间逐项落实。
我厅开展2022年高校及中小学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线上培训活动
9月21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2022年山东省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我厅组织省属高校和16市教育局负责信息公开同志开展线上培训活动,邀请第三方评估工作负责人戚元华同志做专题讲解并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我省立项412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为深入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水平,发挥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12月29日,我厅公布了2022年度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共412个项目立项。项目研究时限为2年。我厅2015年建立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和培育制度,每轮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从2022年起由每两年立项一次调整为每年立项一次,有力激发了职业院校推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潍坊职业学院:精准施策驱动高职办学条件达标
潍坊职业学院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高职扩招对院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带来的新压力,科学制定规划,汇聚多方力量,建立联动机制,着力在校园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结构、实训条件等方面紧抓举措落实,加快推进办学条件全面达标步伐,为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拓宽新空间、搭建新平台、打造新优势、积蓄新动能。
济宁市:实施“三大工程” 推动课后服务扩面提质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济宁市教育局坚持创新形式,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拓展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坚持“一县一方案”、“一校一特色”、“一人一课表”的原则开展实施课后服务,切实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内容形式,有效减轻家长、学生负担。
山东外贸职院:以管理机制为抓手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近年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以“质量兴校、特色创新”为己任,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上合经贸示范区等国家战略,聚焦国际经济与贸易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当前“数字化外贸”、外经贸行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通过深化校政行企多方合作,突出专业特色化发展,主动对接行业与产业,积极探索专业群组织管理模式改革,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上建立起专业群建设项目的组织架构,实施专业群“一级项目负责人+二级项目负责人+骨干教师团队”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形成“统筹有序、责任明晰,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专业群的优势资源配置更为集聚,资金使用效益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合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2022年山东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
12月28日,2022年山东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山东教育电视台举行。本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主题为“学习贯彻二十大,终身学习向未来”。启动仪式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教育电视台承办,山东开放大学(山东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山东老年大学、山东成人教育协会、烟台市教育局共同协办。省教育厅总督学仲红波进行线上视频连线讲话并宣布2022年山东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
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红色书包” 推动高校党员教育“走新”“走心”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针对新时代高校师生党员特点,大力创新党员学习教育形式,推出了实物化党员学习教育平台—“红色书包”,为党支部开展集体学习与组织生活提供便捷式、智慧化、云资源等一体化支持。“红色书包”包括党员集体学习资料包、红色VR全景学习眼镜、角色扮演体验包、党员学习素拓包等四大模块,推动党员教育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蝶变,让党员教育“走新”“走心”。
【中国青年报】烟台大学:音乐厅里的思政课
11月18日,伴随着学子们深情演唱《人民江山》,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晚会在烟台大学弘毅厅精彩上演,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音乐厅里拉开帷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将全过程学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统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一体化改革,实现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培养方式向“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的转变,学生学习行为向主动学习、“创新型”学习的转变,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堪当大任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