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聚焦“三新”,扎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山东建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扎实建设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强化课程建设新理念、新探索、新体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努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山东建筑大学:发挥共青团“三力”作用 促进大学生就业
保民生保就业是党的重要工作方向,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共青团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青年学生的职责所系。山东建筑大学共青团充分发挥组织力、引领力和服务力,切实提升共青团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局中的贡献度。
山东建筑大学:“三个文化+” 做实“文化育人”大文章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作为使命担当,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立足将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渗透到专业成长中,学校的一园一景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有本质,从而构建全方位育人文化场景。山东建筑大学注重文化品牌精细化、文化输出故事化,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文化特色优势,打造“文化+”平台项目,以“文化+”的方式打造“留得住、传的久”的大学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自信,以不竭的创新动力讲好建大故事。
山东建筑大学:答好“就业卷”,高质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随着就业市场“春意”渐浓,山东建筑大学坚持早部署、早行动,深入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抢抓春招关键期,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山东建筑大学:构建绿色校园建设新格局
山东建筑大学坚持多措并举,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完善绿色校园建设相关政策、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工作长效机制,积极构建绿色校园建设新格局。
山东建筑大学:围绕“五心”推进资助育人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资助育人,从“心”开始,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山东建筑大学围绕“五心”开展“心连心”文化节资助育人活动。自2006年开始“心连心”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5年,是山东省最早组织资助育人品牌活动的高校之一。今年学校共举办了五大类31项主题活动,参与学生达18530人次,为广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搭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将感恩之心、远大梦想和励志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切实推进了我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建设。
山东建筑大学:上好“大思政课” 打造建大样本
2019年以来,特别是2021年以来,山东建筑大学系统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形式和活动类型,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力争上好“大思政课”,打造建大样本。
立足“两个大局”,教学内容紧跟大势
山东建筑大学运用“朋辈思政课”、学生宣讲团等新颖的授课方式,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紧跟大势,在对时代的深切感知和回应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先进性,使思政课成为常讲常新的时代大课,给青年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该校专门成立的“哲也”学习社、党史学习教育学生宣讲团、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团等社团组织成员和宣讲团成员立足“两个大局”,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把百年红色故事讲到大学生心坎上,用青春范儿讲活青年课,为同学们带来40余堂别开生面的“朋辈思政课”。
通过课堂学习和宣讲报告,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稳步提升。“我听过两次学习社的宣讲,学长学姐们讲得都很接地气,深入了解这些红色故事后我感到很受鼓舞,未来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有力的行动度过我的大学生活。”该校听过两次学习社宣讲的学生说道。
培养实践能力,用活社会大课堂
建设“大思政课”,就要转变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打破教学时空局限性,努力实现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该校把纪念馆、农村、社区、工业园区等作为育人的场域,用活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场所,直观感受社会历史的生动性,增强对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认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交往性实践活动,培养其合作意识和甘于奉献的责任感;开展校际、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生产劳动和专业实习时,培养劳动观念、锻炼专业技能。
此外,该校以马工程教材为基础,将伟大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融入思政课堂,用可感可知的故事讲述深刻原理,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了信,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深化对所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打造云端课堂,传统教学注入新活力
该校打破教材局限,充分发掘和开发网络资源,打造云端课堂。
思政微课和专题微视频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研究生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为专题制作微视频,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栏目发布;青年教师制作的“建团百年”微课,在校团委平台发布;教师结合学校景点制作的“校史中的党史”视频,在中国教育平台发布。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教师制作的“思政课战疫小课堂”成功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动探索,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教学,制作的微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
据了解,下一步,该校将打造“四史”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域的教研交流。
发挥育人合力,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
该校把构建全课程、全课堂、全体教师共同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生态共同体作为突破口,出台《山东建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精选思政课骨干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咨询服务专家团”,在专业课实现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将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人物故事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出来,力争通过教育教学“主渠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发挥“头雁效应”带头上思政课、听思政课,全体专职思政课教师为本科生上思政课,每位教师至少完整地独立承担1门思政课;辅导员教师和党团队伍积极为学生上党课;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等进校园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在山东建筑大学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中国教育报】山东建筑大学:打造建筑光影里的育人活教材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晓华 王建华 木鱼石、黄百草、四合院落、小天井……精致细腻的“岱岳一居”民居展馆,就像一组雕塑,守住一方静谧与安宁;旧时堂屋、五色门笺、木版年画……充满传统气息的乡情记忆展馆,传承着乡土文化记忆。在山东建筑大学,除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建筑展馆,还有迁移保护的老别墅,改造利用的火车餐厅,每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设施,都是一处活着的博物馆,让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充满校园。
湖南省教育厅以“三个确保”全力推进学校建筑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湖南省教育厅以“三个确保” 全力推进学校建筑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长沙 “4.29” 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发生后 ,湖南省教育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 以“三个确保” 有力有效开展学校建筑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山东建筑大学:坚持“六引领” “六强化”,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干部标准,创新理念思路,坚持“六牵引”,突出“六强化”,打造助推学校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国青年报】山东建筑大学:让劳动成为学子们最好的习惯
高校的劳动教育,如何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认同感,继而成为其习惯养成?在山东建筑大学,劳动教育不再是板着面孔的“老先生”,更像是与学子们朝夕相伴的“好友”:它是校园中穿梭的各色志愿服务“小马甲”,是栖身于花草树木中的实践课堂,是讲述校园建筑文化之美的学生讲解团…… “劳”字嵌入志愿服务,校园防疫阵线高高筑起 自今年3月山东建筑大学校园进行临时封闭式管理以来,校园里出现了许多“彩色马甲”,热能工程学院的橙色,艺术学院的红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蓝色,外国语学院的绿色……与次第开放的迎春、白玉兰和粉樱一道,构成了这个春天的别样风景线。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山东建筑大学团委积极探索以“劳”为核心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整合公益类社团、院级志愿服务队力量,搭建校院两级志愿服务体系,助推劳动教育落地。 活动开展以来,来自各个学院的5000余名青年志愿者们身穿代表本学院颜色的马甲,按照以区域和日期为单位制订的志愿劳动工作日程安排表进行轮岗换值,承担了全校范围内每日所需的全部志愿服务工作。 核酸检测点每日的人流量动辄数千人,天气阴晴不定,然而不变的是学生志愿者们一遍又一遍“请保持一米距离,戴好口罩,出示预约码”的贴心提示,以及在餐厅劝导间隔排队和分散就餐、在超市操场等人群密集场所提醒佩戴口罩等协助维持秩序的忙碌身影。 爱心反哺,劳动过程也是育人过程 除了必需的生活物资,临时封闭式管理的校园里还运进了许多“爱心礼物”。T恤、牛奶、口罩和洗手液……是各个学院给学生们准备的“抗疫爱心大礼包”。 学生志愿者们早早地等在校门口,把一箱箱爱心物资搬运到宿舍楼前。下午2点的太阳还有些毒辣,志愿者们的汗顺着脸颊淌到手里搬着的纸箱上,但大家不惧疲惫,分类逐一发放。 这所高校将劳动教育视为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付出者给予爱心反哺,让劳动光荣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5月1日劳动节这天,这所高校的师生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两颗圆滚滚的煮鸡蛋。学校为慰问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师生员工,自早上7点开始,在三个食堂送出了3万余个鸡蛋。 “今天是劳动人民的节日,餐厅的工作人员们不但没有休息,还早早地起来给我们煮了鸡蛋,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总要做点己所能及的事。”部分领到了“爱心鸡蛋”的学生们在活动结束后主动帮助餐厅工作人员清理卫生、回收餐具。 食堂这边有“爱心鸡蛋”的劳动反哺,教学楼那边有社会实践的劳动动员。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在劳动节这天成立了山东建筑大学“美丽中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两支主题社会实践团队,将劳动教育贯穿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外语育人”“课程思政”,进一步拓展“劳动+专业实践”育人广度。 劳动教育课堂搬出教室 走在山东建筑大学校园里,仔细留意会发现,这个学期负责校园环境卫生和美化的工作人员似乎换了一批新人,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0岁,力气足、干劲大,挥起大扫帚扛起长水管毫不费力。但好像有些不太专业,扫帚一不留神没拿稳就砸在了脚上,扛起了水管却控制不好方向。 他们工作效率不算高,工作过程不免状况百出,但自始至终干劲十足,工作成果也可圈可点:把草丛里散落的垃圾捡拾干净、完成绿化区域的浇水工作、帮助清理了映雪湖的积淤、把横挡在路上的共享单车搬到路边摆放整齐…… 这是参与校园劳动的学生们,他们同时也是在参与实践课程。 山东建筑大学将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开设了由8学时理论教育与24学时劳动实践组成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与生活”。 各学院响应学校号召,根据学校划分的“安全文明责任区”,将劳动教育的课堂搬出教室,搬到了校园内公共设施和花草树木旁。 “之前时常看见大爷们在绿化带旁边忙碌,觉得浇浇水剪剪枝的工作没什么复杂,这次亲自上手做了之后才知道,看上去简单的劳动其实并不轻松。”参与课程的陈励阳同学感慨,“一次体验,几番辛苦,多重感悟,劳动十分不易,劳动者万分光荣”。 该校还进一步落实每周四下午的“全校卫生大扫除”工作,为各宿舍发放垃圾袋和84消毒液,并鼓励住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加入到劳动行列,师生合力,共同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各学院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最窗明几净宿舍”“最绿意盎然宿舍”“最温馨友爱宿舍”纷纷亮相,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劳以育美,动手实践也动脑体悟 在这所大学的校园里有几位鼎鼎有名的“老牌明星”:黄墙红瓦的铁路建筑展馆、古朴自然的岱岳一居展馆、年岁过百的地图地契展馆……它们是学校闪亮的“名片”,向外传递着别样的校园建筑文化。而在“幕后”负责介绍这些“老牌明星”的,是来自各个学院的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校园文化景观志愿讲解团。 怀揣着对这些老建筑的热情和对校园景观的热爱,讲解团成员们每周休息日在各个展馆内值班,为参观展馆的学生、老师、游客等讲述这些老建筑的文化故事。校园未实施封闭式管理之前,他们承担了每学年千余人次的接待工作,专业的解说和耐心答疑为这些老建筑带来了经久不衰的盛名。 “展馆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家’,在这里做讲解工作的那些时光,早已将我们和这里紧紧系在了一起。我们了解它们所有的故事,它们也承载着我们与伙伴一起劳动、与朋友共同了解建筑文化的许多故事。”讲解员严乐心同学说。 为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美育的涵养功能相结合,山东建筑大学还开展“劳育+美育”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们开展植绿护绿活动。 在山东建筑大学团委书记王鹏看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输送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未来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工作始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杨菁 张之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