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公布2024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的通知
京教函〔2024〕538号各普通本科高等學校: 爲貫徹《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21—2025年)》,落實《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4年)》,進一步強化教育教學工作,我委組織了2024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申報及評審工作,現将市教委立項項目予以公布(見附件)。
首屆河北省老年教育教學創新大賽成功舉辦
9月26日,由河北省教育廳、國家老年大學河北分部、中共河北省委老幹部局、河北省文旅廳聯合主辦,河北開放大學承辦的首屆河北省老年教育教學創新大賽決賽在石家莊成功舉辦。大賽以“老有所學,教有所長”爲主題,旨在進一步推動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教育強省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創新打造思政“金課”
“辦好思政課,是我非常關心的一件事。”“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律,否則就辦不好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學子“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濰坊學院:推進科教産融合創新,助力區域優勢産業發展
近年來,濰坊學院全面推進科教産融合創新,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智慧農業機械、現代設施農業、海洋健康養殖、綠色精細化工等地方優勢特色新興産業,推動“濰坊學院科教産融合創新中心”建設,引入行業頭部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聯合共建研發機構,創新科研管理和研發組織模式,服務區域優勢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
陝西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攜手同行 創新之路動能澎湃
轉載鏈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10/18/content_837154.html
全省首屆大學生智能農業裝備創新設計大賽在川農大舉行
10月14日,由教育廳主辦,四川農業大學機電學院和省農業工程學會承辦的四川省大學生智能農業裝備創新設計大賽在川農大雅安校區舉行。經過初賽選拔,來自四川農業大學、西華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成都大學等13所高校62支團隊的160餘名參賽師生齊聚雨城一較高下,共話智能農業裝備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
黃淮學院:以改革創新爲引領 推動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
近年來,黃淮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和省委“推動高等教育起高峰”“加快職業教育建高地”的決策部署,以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爲目标,深化産科教融合、校地企合作,以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
齊魯理工學院:創新志願服務工作體系,推進實踐育人常态長效
齊魯理工學院高度重視新時代德育工作,不斷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将其融入學生實踐,凝練構建了“1234+X”志願服務工作體系。截至目前,學生志願者注冊率達99%,志願服務總時數達60萬小時,有效打通了立德樹人“最後一公裏”。學校先後榮獲山東省優秀志願者服務隊、山東省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組織單位”等省級以上榮譽30餘項。
第十屆小學教育巴蜀創新年會召開
9月 15 日, 我市召開 第十屆小學教育巴蜀創新年會 , 聚焦 “以學校治理變革領導力促教育高質量發展 ” 主題 ,邀請教育行業知名專家、學者、校長等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展開交流研讨,尋找解決當下教育難點、痛點,共促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探索之路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呂玉剛,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黃政 , 重慶市委教育工委委員 、市教委一級巡視員黃騰蛟 , 渝中區委副書記、區長謝東等 領導、專家、學者共 400餘人 參加年會 。
聊城大學:聚力科研創新,服務區域發展
近年來,聊城大學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布局,持續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強化有組織科研,積極搭建科研平台、凝練研究方向,整合創新團隊、開展協同攻關,改革人才評價、優化創新生态,着力變革科研範式和組織模式,推動科研人員成建制、體系化地開展科研創新活動,不斷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的貢獻度。
山東省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開創新局面
今年是第39個教師節,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後的第一個教師節,一年來,全省教育系統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推動全省教育高質量發展爲目标,堅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爲基礎工作來抓,推出一系列強師惠師新舉措,全省上下奮力推進、狠抓落實,廣大教師躬耕教壇、踔厲奮發,社會各界尊師重教、優師惠師,聚勢開創新局面。
榮成市:創新打造“榮老師”志願服務團隊
“讓慈善與公益成爲最美的教育!”這是榮成市教育志願服務團隊——“榮老師”始終秉承的宗旨。多年來,“榮老師”用師德大愛、指尖柔情,用點點滴滴的行動,服務着社區群衆,滋養着城市發展,也催動着真善美的融洽與傳承,展示出“教師群像”的動人風采。
德州市:高質量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
德州市自省級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設立以來,緊緊把握功能定位,在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上走在前,爲全省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瓶頸探索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