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在新時代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曆史任務。近年來,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在山東省教育廳和濰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引,将服務地方作爲矢志不渝的追求,積極探索“地方特色”的發展路徑,把學院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融爲一體,突出“地方性”,打好“縣域牌”,努力走出一條良性互動、合作雙赢的發展道路。學院入選山東省鄉村振興示範性職業院校,“鄉村振興服務專業群教師團隊”被評爲山東省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相關經驗被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學習強國、大衆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
一、升級“一個理念”,與地方成長同頻共振
學院地處縣級市,在區位、資源等方面與其他高校相比沒有優勢,在招引人才、吸引生源等方面甚至還存在着劣勢,但是在親近鄉村、服務鄉村方面處在最直接、最前沿、最有效的位置。2010年改制以後,學院黨委便謀劃提出了“立足特色,融入縣域,服務地方”的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是堅定了學院的信心和決心,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紮根縣域、面向縣域,爲縣域經濟服務、爲鄉村振興助力”的指導思想,将全面服務縣域經濟發展固化爲全院師生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努力開創與縣域發展同頻共振、同向而行的新局面。
二、搭建“兩個智庫”,爲周邊經濟增添引擎
一是科技賦能,助力鄉村振興。充分發揮科研人才集聚優勢,打通科技服務“最後一公裏”。組建青年博士服務團隊擔任臨朐縣科技人才顧問;選派博士到山東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亞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開展科技攻關,參與完成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南種北繁)2項、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項;針對青州、臨朐等地山區山楂銷售難問題,組織科研攻關團隊開展山楂幹紅酒釀造技術的優化研究與産品開發,獲山東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獎并實現成果轉化,建成省内首條山楂幹紅生産線,年産值近3億元,帶動就業2000餘人,增加農民年收入2000餘萬元。
二是培養人才,蓄力鄉村振興。牽頭成立“濰坊鄉村電商學院”,建成集“技能培訓+技術服務+電商運營+人才輸出”于一體的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構建“校企村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爲産業振興、區域發展培養高素質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目前已在臨朐、安丘、濱海設立分院4個。校政合作共建山東省首家鄉村建設工匠培訓教育示範基地暨鄉村建設工匠培訓學院,組建184人的教師培訓團隊,免費對鄉村建設工匠進行業務和技能培訓,培養技能過硬、素質較高的“鄉村建造師”“工程指導師”,做法得到了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充分肯定,被省委辦公廳《今日信息》刊發,山東省新聞聯播進行了專題報道。
三、強化“三個對接”,爲産業轉型培智賦能
一是立足專業優勢,主動對接現代農業。圍繞産業鏈設置專業鏈、打造人才鏈,運用“專業+”跨界思維,形成“農業+花卉、農業+林果、農業+食品、農業+電商”的專業集群,依托3個“校中廠”和1個國家級生産性實訓基地,構建了農業種植、農産品加工、新産品研發、農産品檢測、農産品銷售等全産業鏈人才培養新路徑。建成鄉村振興産業學院,依托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市場營銷專業,組建青年電商服務隊,爲農産品提供直播銷售平台,拓寬青州柿餅、安丘大姜、臨朐櫻桃等特色農産品銷售渠道,年銷售額達2億元。與青州市政府、山東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亞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花卉與蔬菜産業學院,全面開展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構建“課堂+實訓+服務”一體化互動發展的人才培養格局,爲花卉産業和蔬菜産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二是深化産教融合,精準對接新型工業。以“學校+企業+平台”爲基礎,建立多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無縫對接企業人才需求。與世界五百強企業卡特彼勒共建培訓中心,構建融入企業生産體系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校企合作育人成果被評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與歌爾聲學、濰柴集團聯合舉辦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匠造專班”,目前已爲 2家企業輸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3000餘人。與山東威猛工程機械公司共建智能工程機械産業學院,與臨朐縣政府合作共建鋁産業學院。與山東華正檢測有限公司在校内合作共建國家級食品藥品分析檢測中心,獲批成爲山東省和濰坊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獲評國家級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群生産性實訓基地,完成環境、食品等檢測項目50000餘項,業務額近千萬元。目前已建成市級開發與應用工程技術中心1個、農産品質量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1個。
三是活化非遺傳承,全面對接文化産業。青州人文積澱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學院全面推進職業教育與民族特色産業、文化産業發展雙向互動,針對非遺技藝積累、傳承和創新,積極開展探索與實踐,高效服務地方特色文化産業發展。建成 2000 餘平方米的“非遺空間”和“魯班工坊”,引進濰坊風筝、青州花毽等國家級非遺項目30個;組建非遺技藝傳承團隊,引進和培養國家、省市級非遺傳承人45名;成立培真書院文化研究院,建成國内高校中規模最大的斫琴基地。2021年成立山東省首所非遺産業學院,獲批山東省古琴制作與演奏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獲評全省“非遺進校園”典型案例。獲2022第十四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暨首屆“山東手造”精品展精品獎3項、金獎3項、銀獎9項。學院《非遺傳承服務地方特色文化産業發展》被《中國教育部》刊發。
下步,學院将按照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和省教育廳的要求,不斷提升在縣域辦學的“紮根效應”,一是進一步明确發展定位,構建學院主導,縣域内政府、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校企創新聯合體,構建“主校區+N個産業學院”的辦學新格局,打通産教融合“最後一公裏”。二是實現差異化發展,立足學院實際,結合縣域支柱産業、特色産業,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培育特色專業,聚合縣域優勢資源、特色文化,實現學院特色發展。三是改革培養模式,将農民、農民工、縣域産業工人等非傳統生源作爲學院招生的重要增長點,主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多元化教學,滿足縣域經濟多樣化人才需求。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