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办好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省高等教育提质晋位,自2020年起,我省组织开展了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确立了对标省—陕西省。两年来,各高校积极作为、奋起直追,对标对表更加精准,竞进竞胜更加有力,争创一流更富成效。全省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呈现新气象。
一、强化顶层制度设计 统筹发展能力持续加强
出台《四川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年)》,统揽“十四五”期间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统筹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17家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发挥整体作用、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引领全省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搭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四梁八柱”。研制《新时代振兴四川高等教育实施方案》,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主动对接国家在人才“西进”、产教融合、重大平台与资源布局、招生计划安排、条件保障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谋划实施八大重点工程,推动四川2025年建成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高等教育创新综合平台和创新人才集聚地、比肩东部发达地区的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航区,确保党中央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战略部署在四川落地落实。目前,该《实施方案》已经省委深改委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报请省委同意后即印发实施。
二、聚力结构规模调整 高校布局结构持续优化
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结构性调整主线,围绕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狠抓落实。高校布局持续优化,紧密对接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努力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在五大经济区均衡布局,向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布局。2021年新设甘孜职业学院、自贡职业技术学院,支持民族地区和川南地区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全省21个市(州)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全覆盖,在16个市(州)布局有本科高校。同时,按照教育部统一安排部署,对全省高校异地校区进行分类清理规范。高校结构进一步改善,秉持“重点发展本科”和“从严从紧设置高职院校”的基本原则,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成立四川省林草学院,学院获得国家林业草原西南森林与草原生态防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支撑。依托西华大学成立四川省应急管理学院,学院获得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平台支撑。大力推进四川省互联网学院建设;优先支持优质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努力向教育部争取更多本科指标;推进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筹建工作,今年9月将实现首批招生。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2020年增长2.28个百分点,2021年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2925人、比2020年增加171人,有力支撑了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坚持引育用留并举 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增强
坚持党管人才,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优秀人才流失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持续完善,出台《四川省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办法》《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等文件,首次单列安排高校引才育才奖补资金2亿元,专项支持高校引进培养顶尖、领军、拔尖、储备4类人才,2021年四川高校共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100余人(符合奖励条件109人),兑现奖励资金1.446亿元。高校院士及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深入实施,每两年支持10名具有冲刺院士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2021年3名高校专家学者当选两院院士(其中邓龙江、许唯临2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正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前四轮院士增选数量总和,全省高校两院院士达到19人,占全省的29.23%。人才“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印发《四川省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十条政策》等文件,全面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进一步激发人才引育活力。稳步推进省属高校绩效工资试点改革,加快建立以知识价值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截至2021年底,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规模达9.9万人,较2020年增长3.81%;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达到22.04%,较2020年提升0.06个百分点。人才服务及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依托“天府英才卡”体系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实施省委常委、副省长联系指导高校工作制度,落实《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管理服务办法》,帮助人才解决现实需求、解除后顾之忧,努力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围绕打造特色一流 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推进重大专项计划持续攻坚。“高峰高原”学科规模持续扩大,8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并顺利通过评估进入第二轮建设,其中四川大学的口腔医学、护理学,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4个学科在所有评价维度中获评“第一档”(优秀);11所高校22个学科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范畴;截至今年8月,全省18所高校77个学科在国际可比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较2021年9月增加4所高校、18个学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医学院4所高校首次成为拥有ESI前1%学科的高校。学科优化调整迈出新步伐,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调整、适应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健全更加完备、覆盖广泛的学科体系。四川大学确立了“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学科发展改革路径,深入推进学科内涵发展,在2021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中,上榜学科57个,位居全国第三,超出对标学校。博硕单位递进培育取得新进展,西南医科大学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填补了我省川南经济区无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空白;攀枝花学院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填补了我省攀西经济区无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空白;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点增列数量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名第2。一年来,全省高校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较陕西多出20个,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通过率分别高出全国30个百分点和近10个百分点。其中,西南财经大学2021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增量位列全国财经类高校第一,总量与对标高校并列财经类高校第一。全省现有研究生培养高校25所、学位授权点860个,覆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位点覆盖率90%,专业学位点覆盖率达100%。
五、聚焦增强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
强化科研平台建设,2021年高校科研工作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研经费、科研产出、成果转化“三个倍增”专项行动,高校创新动能进一步释放。创新体系稳步构建,聚焦科技攻关能力提升,全面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初步形成。目前,高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平台652个,占全省70%以上,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4个,位居全国第五。高校全面参与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建设,其中牵头建设3家。高校牵头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支撑类重大平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积极参与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建设,该研究院由中国气象局主办和主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承办。创新资源加速汇聚,2021年,高校科研经费支出达95.5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较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较倍增计划设定的11.5%年均增长率高0.6个百分点;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4万项,同比增长7.9%;从各种渠道筹集科研经费133.36亿元,同比增长14.7%,较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承接行业、企业委托研发的项目2.7万项,同比增长14.4%,获得研究经费55亿元,较上年增长21%。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的优势,引领原始创新。2021年,立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分别占全省的85%和8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占全省近90%;牵头获得的国家科技奖总数占全省的71%,包揽所有技术发明奖;获省科技奖励一等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占比均超过全省80%,获得的省社科奖数占全省94.3%。科研成果转化效能明显提升,着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大限度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2021年高校授权专利达1.56万项,同比增长35.7%,较上年提升22.7个百分点。技术转让合同数量达到1235项,位居全国第五,同比增长21.9%,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明显提升。
六、聚力夯实“新基建”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加强专业设置省级统筹,深入实施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筑牢内涵发展基础。一流专业建设取得突破,在教育部今年6月公布的2021年度(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我省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3个。目前我省共有37所高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4个。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获批数量在全国“双一流”中医药院校中并列第一,四川音乐学院获批数量位居国内专业音乐学院第一,四川警察学院获批数量位居全国地方属公安类院校第一。课程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深化课堂质量革命,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40门、省级一流课程1900门,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2个,同类排名全国第六。积极组织参加教材建设奖申报遴选工作,四川省4所普通本科高校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奖,7名普通本科高校个人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7所普通本科高校的15种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全国排名第八。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新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2个,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423项、省级8264项,2021年开展省级大学生竞赛69项。在2021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省连续七次荣获主赛道省市优秀组织奖(全国10个),连续三次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省市优秀组织奖(全国8个),总成绩位列西部第一,其中,四川大学获金奖6项、位列全国第5和四川省第1,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4;西南石油大学获金奖4项、位列全国第15和四川省第2,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38。成功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川渝地区现场活动,两地30余所高校代表现场参加,200余所高校10万余名学生同步线上参与。开放态势逐步形成,持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工程,丰富省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在理工农医等国家急需、交叉前沿、薄弱空白的学科领域开展高质量合作办学。2021年以来,新增高校本科层次办学机构1个、项目3个,专科层次办学机构1个、项目1个。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2021年,我省共录取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740人,全省高校留学生达10337人。支持引导高校申报“地方创新子项目”,2021年共获批包括“国际型中医药创新研究人才培养”在内的4个地方创新子项目。
七、开展提质培优行动 高职内涵发展持续增强
印发《四川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5年)》,精细谋划9大行动、25条举措,做好“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从“双高”计划推进看,加大对8所国家“双高计划”学校支持力度,统筹中央资金按1:2配套支持;组织开展国家“双高计划”中期绩效省级评价,8所学校均完成中期目标任务,总体目标完成度超过60%;深入实施省级“双高计划”,立项建设22所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50个高水平专业群和15所高水平学校培育单位。从重大项目立项看,在2021年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评选中,我省高职院校入选案例20个。在教育部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中,我省入选8个,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在教育部组织的三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验收中,我省20所院校先后通过验收;入选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1个,居全国第二。从科研投入和产出看,2021年,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2.75亿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2981万元;技术交易到款5158万元。立项国家级课题34项。专利申请2086项、专利授权1847项、专利成果转化68项。从高级别获奖情况看,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全省高职院校1人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1种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获奖数并列全国第六;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获金奖1项,实现零的突破;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高职组)获奖1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相较于2020年的8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奖项总数和质量明显提升。
八、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持续彰显高等教育使命担当
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实行专业设置“省控”机制,将布点较多、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列为“省控”限制申报,2021年我省本专科院校新增专业布点351个,撤销专业191个,围绕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增设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经济社会紧缺急需专业。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首创校企“双激励”机制,教育、财政、经信、科技等部门联动实施产教融合示范项目,首批面向全省现代工业立项15个,投入的5亿元财政资金已吸引带动各类资金投入23亿元。建设27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高职院校建设10个)和6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推进95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共享实习实训设备资产总值104亿元,校企联合开展科研项目4200个,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2021年“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科教帮扶和智力支持。79所高校定点帮扶68个脱贫县、92个村,共选派帮扶干部165人,派出3800余名师范生赴凉山州顶岗实习支教;积极承担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和乡村规划,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7个集体、27名个人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
“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效,根本在于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于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和各高校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凝聚着包括各位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在内的全省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选自:罗强副省长在2022年全省高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持续深化“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 奋力书写四川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