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定点帮扶河池市东兰县6个村,2020年全部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目标,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1年以来,广西民族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助力东兰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广西民族大学与河池市在东兰县召开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
严格选派驻村队员,助力老区乡村振兴。学校严格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在过渡期内继续足额选派驻村工作队员。从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工作经历、年龄要求等方面提高选人标准,选派的9名队员中,平均年龄35岁,博士1人,硕士3人,处级干部1人。同时,学校为驻村工作队员的工作、生活提供切实的经费支持保障。
广西民族大学刘绍刚教授介绍石山区饮用水净化设备
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助力解决饮用水难题。学校定点帮扶村都处于大石山区,饮水安全长期以来困扰着当地村民。群众饮用的水是家庭水柜储蓄的雨水,水的硬度较高,微生物滋生,藻毒素超标,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化学化工学院饮用水安全团队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自主研发面向大石山区安全饮水深度净化装备,安装在五联村与百豪村,净化水质达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一步到位地解决安全饮水水质问题,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饮水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西民族大学帮扶干部赴定点帮扶村开展调研和走访慰问活动
落实消费扶贫政策,全力助推产业振兴。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消费扶贫政策,学校设置东兰扶贫产品专卖店,各类商品主要来自学校定点帮扶村的优质农副产品,打通了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最短销售途径和最直接的帮扶渠道,打造全体师生消费扶贫新平台。学校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本着竞争择优、互惠多赢的原则,面向东兰县定点帮扶村采购优势农副产品,用于食堂食材以及教职工慰问品,2021年消费帮扶金额超100万元。同时,学校设立50万元专项帮扶基金,用于定点帮扶村购买鸡苗、鸭苗、菌苗、饲料、化肥等,以及举办种养技术培训会,促进定点帮扶村土鸡、麻鸭养殖产业,以及食用菌、花椒种植产业的发展。
广西民族大学驻村干部肖耀科与郑正鹏为五联村高中生进行课业辅导
培养农村基层干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学校通过举办定点帮扶村“两委”干部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研讨交流、实地考察等多种培训方式,为村“两委”干部提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发展以及帮扶干部的角色定位等培训课程。同时,鼓励村干部提高学历,赠送高考书籍,提供免费辅导。目前,五联村4名村干部成功通过“高起专”成人高考,顺利走进大学殿堂。
广西民族大学学子赴定点帮扶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学校继续实施国家、地方、高校、精准专项招生计划,严抓普通高校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工作,招收民族学生向农村、重点帮扶县和边境地区倾斜。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校继续落实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掌握各村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情况,联合学校在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推荐等方面帮扶毕业生就业。学校不断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联合区妇联实施“春蕾计划”,为定点帮扶村9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女童提供1.2万元助学金。学校继续抓好乡村教师培训,2021年11月,学校附中原校长樊芸老师到东兰县县城中学举办教师培训讲座交流。此外,学校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机制,利用暑期学生大走访社会调研、“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平台和渠道,如今年暑假学校共有15个学生团队、200余人到东兰县定点帮扶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关心关爱,让更多学生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更好促进教育公平。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继续派出与乡村振兴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到乡村服务,推动名师名校长走进乡村学校讲学交流,为助力东兰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谱写广西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