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千诚: 金牌少年和他的多维世界

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阅读提示】

7月17日,第5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2022)落幕,中国代表队5名参赛队员全部摘得金牌,包揽个人成绩世界前五,收获团体第一。其中,来自石家庄二中的黎千诚还取得了理论第一的优异成绩。


河北省唯一一名国家集训队队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准新生,在全球最顶尖的竞赛舞台一举夺魁并获得一个单项第一 ——傲人的成绩,给黎千诚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光环,人们对这名金牌少年充满好奇。他是谁?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是他?走近他的世界,一起寻找答案。


面对提问不会立刻接话回答,总是停顿几秒,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语速不快,这就是黎千诚的说话方式。与家人、朋友交流时,他还常会使用“啊这——”这样一句口头禅。


“我们家孩子确实不善表达。”他的妈妈这样评价。


“这可能与他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有关,先思考、再表达,显示出严谨。”学校老师这样猜测。


“啊这——”在网络上,其实是刚刚成年的黎千诚以及众多同龄人表达不知如何接话时常用的应对方式,或者,用他们的话说,是“一个网梗”。


金牌光环引来外界的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试图去猜测、定义一个黎千诚。而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这个站上全球最顶尖的竞赛舞台并一举夺魁的少年,就如同春天田野里一棵刚刚抽出麦穗的青苗,正自然而努力地向着太阳生长——就和他的众多同龄人一样。

“学神”的竞赛世界

那是令人紧张的关键一战。

7月13日14时,18岁的石家庄二中应届高中毕业生黎千诚坐在南开大学一间教室内。

这里,是第5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2022)理论考试的赛场。这次由瑞士主办的大赛,采取线上方式举行,设有实验和理论两场考试,在50分的总成绩中,理论占了30分。

面前只是一张普通的课桌,但黎千诚面对的却是来自中学生物理竞赛最高水平、最高难度的考验——多达67页的试卷、连续5个小时的考试。

这67页试卷,是中国代表队教练团队在前一天刚刚拿到,通宵达旦,字斟句酌,经过约16小时的紧张工作,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

厚厚一册试卷,统共只有3道题,却需要用整整5个小时去解答——理论考试是强者间的比拼,没有失误的空间,对参赛选手的体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大挑战。

一字一句偏差不得。

这一战,黎千诚凝心静气,拔剑出鞘,以理论第一的成绩打败了自己所有的对手——来自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另外367名顶尖“学霸”。

事后再回想起这场考试,最让黎千诚津津乐道的,不是紧张、高压的赛场氛围,也不是他独占鳌头的优异成绩,反而是那试卷上的3道试题本身。

“理论考试的3道题都非常有意思。其中第一题是固体物理方面的,涉及一些比较前沿的学科背景;第二题是与观测太空的望远镜相关的,比较偏向科研;第三题是4个有趣小问题的组合,偏向于物理图像,比如堆沙子时,粗沙子和细沙子有什么区别,计算量相对较小,但能考察我们对物理问题的理解……”

一谈到这些,黎千诚兴致盎然、滔滔不绝,直到突然意识到“讲题时我确实话比较多”,才停下来腼腆地笑了笑。

成绩的取得,从来都不是偶然。为备战IPhO2022,今年4月中旬起,包括黎千诚在内的5名中国队队员,在南开大学进行了为期92天的封闭集训,目标明确,心无旁骛。

集训时,黎千诚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做题。为了训练做题节奏、提高抗压能力、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和队友们通常要在5个小时内做两套试卷。做完题,再一起进行分析讲解。讲完题,再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梳理总结。

“有时白天一直做题,晚上回到宿舍已经10点多了,身体的确会感到疲惫。”连续不断超常强度的脑力、体力考验,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枯燥难熬,但黎千诚却安之若素,“我能适应,也没有觉得特别苦、特别累。”

从高中起开始进行竞赛学习,这种高强度的训练状态,对黎千诚来说并不陌生。在学校崭露头角,参加全省联赛拿到奖项,入选省队参加全国赛,入选国家队参加国际赛,每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就面临更难的考验。

高二、高三,黎千诚参加第37、3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已经收获过两枚全国金牌,这让他在同学中收获了“学神”称号,也为他带来了保送北京大学的资格。

每一枚金牌背后,都有凝结着汗水的积累和铆足了全力的冲刺。国际金牌,“含金量”无疑更高于以往。

“能代表国家,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我确实感到非常荣幸。”但在黎千诚看来,金牌并不是竞赛带给他的唯一收获。“竞赛学习并不只是为了比赛、升学,我还从中收获了许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找到了对科学的热爱。”黎千诚说。

18岁的日常世界

7月5日,正式比赛前几天,黎千诚在集训中度过了自己的18岁生日。

上午休息,下午一场实验模拟考试,在集训队的日程安排上,这一天并无特殊。

利用休息时间,黎千诚给自己买了一杯奶茶,边喝奶茶边给妈妈打了个视频电话,算是给自己的18岁生日增添了一份小小的仪式感。晚餐时,南开大学的老师又请黎千诚喝了一杯奶昔,算是一个小小的惊喜。

18岁,正式成年,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与朋友的玩闹,甚至在校园内都没能买到一个简单的生日蛋糕。一杯奶茶、一杯奶昔,大赛面前,黎千诚的成人礼显得平平淡淡,但他还是在自己的心里,默默为这一天做了特别的标记。

“以后玩游戏就不用再选防沉迷模式了!”与正襟危坐谈论物理时的沉稳认真不同,提起18岁这个话题,黎千诚兴奋地脱口而出,脸上也同时露出了与同龄人并无二致的轻松快乐。

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手机、网络是黎千诚的主要娱乐载体。

他喜欢听音乐,最喜欢“虚拟歌手”洛天依。这个以语音合成引擎为基础制作出来的虚拟歌手形象,在如今的青少年中拥有大批“粉丝”群体。

他也玩游戏,只是并没有一款固定的特别沉迷的游戏。他玩过沙盒游戏,在自己搭建的虚拟世界里挖矿、设计复杂的跑酷地图;也在一款策略模拟游戏里,操纵某种病原体纵横世界;最近他喜欢在魔塔游戏里,打小怪、救公主……

他也看视频,“网红名师”李永乐、罗翔创作的内容经常让他觉得有趣;刷知乎,浏览的内容从“民科与数论”到“评价《甄嬛传》”,可谓五花八门。

手机和网络给黎千诚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放松的渠道,通过手机获知的各种网络话题,是他和朋友闲聊时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境里,他和大部分普通高中生差不太多。只是,他说并不会给自己规定一个硬性的每日上网时间,父母对此也从不进行干预。“该停下来我就会自己停下来。”

实际上,他的高中生活,过得又与大多数人大不相同。

高中刚入学时,黎千诚就面临一个选择,竞赛班还是高考班?

和多数竞赛班的孩子不同,高中之前,黎千诚并没有刻意进行过竞赛学习。

“很多家长,尤其是在竞赛培训发展更成熟的南方省份,对孩子的规划是从小开始的。高一零基础学习,起点是比别人低一些的。”石家庄二中奥赛部副主任李晶说,“这几年不少家长认为与竞赛有关的政策在收紧,不愿意再让孩子在这条路上冒险。”

而黎千诚在选择时,并没有带着太强的目的性。“有这样一个机会,就想尝试、挑战一下。”

零基础、低起点,黎千诚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更难走的路。刚起步,他就遇到了一个新问题——自己不再是那个领先者了。

“竞赛主要是靠自学,开始我根本找不到方向,连自己该看什么书、做什么题都不知道。不过我心态比较好,即使开始时考试、比赛的成绩差一些,也不会有太强的受挫感,继续努力就好了。”从小,黎千诚就一直是那个成绩优异、令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开始竞赛学习,他却成了别人的追赶者。

追赶,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把更多的精力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有人说“学霸”们失去了青春的快乐,对此,黎千诚却有不同看法:“我只不过是选择了另一种,谁说就不快乐呢?”

每到假期,其他的同学们欢呼雀跃着迎来一个放松时段,黎千诚面对的却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赶超“黄金时段”。一个暑假,只身到外地参加两三次为期6至10天的集训,对他来说是常态。他妈妈形象地说,别人家孩子上高中是背着书包去学校,放假了就轻轻松松玩一玩,而黎千诚却是拖着行李箱全国跑,基本全年无休。“集训期间的生活、学习,全靠他自己。”

沉得住心气、找得对方法、下得了功夫——在李晶看来,这是黎千诚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比天赋更宝贵的特质。“能站上金字塔最顶端,天赋只是他的起点。”

物理新生的未来世界

比赛归来,连续数月的紧张生活稍稍放缓节奏,但黎千诚每天的日程安排依旧满满当当——接受媒体采访、与同学朋友聚会、受邀去讲课……有了空闲,他还是愿意把时间留给物理书籍。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材《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是黎千诚最近在看的物理书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解热现象。举个例子,我们为啥能闻到花香?因为有可以刺激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分子扩散到了鼻子里。那为啥会扩散呢?因为分子会无规律的运动,因为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叫它热运动,与分子的热运动有关的种种现象称之为热现象……”提起物理,“说自己”时话不多的黎千诚又开始娓娓而谈。

虽然已经站上了国际物理奥赛的最高峰,但黎千诚却明白自己只是刚刚走到了物理世界的大门前。“其实竞赛主要就是考察我们对大学普通物理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竞赛训练也主要是做题,离真正的物理学研究还有很大距离。”提前阅读大学教材,黎千诚希望能为今后的学业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为什么会选择物理?老师、家长在猜测这个问题时,都提到了“兴趣”这个关键词,但一阵沉默思考后,黎千诚自己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黎千诚的父母均毕业于河北大学数学系,父亲从事信息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母亲则在高校从事高等数学教学工作。刚开始接触竞赛,黎千诚在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之间犹豫过,父母都建议他选择数学,但最终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物理。

“就像这半瓶矿泉水,我们用力摇晃瓶子,里面就会形成一个漏斗型的水漩。生活中的很多类似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去解释。”顺手拿起身边的一瓶水,黎千诚一边思考一边试着向记者讲述自己对物理的理解。

没有将选择物理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兴趣”,恰恰体现出黎千诚对待这门学科的郑重态度,看他提起物理时乐在其中、有条有理的从容谈吐,能切实感受到他对探索物理世界的憧憬与期待。

保送北大时,黎千诚有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毫不犹豫,他选择了物理学院,并在物理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等具体学科中,选择了物理学。“我希望能通过4年的学习对物理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再决定未来发展的方向。”

竞赛金牌,给黎千诚的高中生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为他铺好了通向一流学府的进阶之路。金牌之后,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样的未来世界?

父母希望他能守住一颗钻研的心,哪怕清苦艰难,也坚持走科研的路子。

老师们祝福他到了更大的舞台上能继续展示自己。

金牌少年也有属于自己的雄心壮志:“我希望能在物理上探究得更深,能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又是一段停顿之后,意气少年的脸上转而又露出18岁的青涩。语速不快,声音不大,黎千诚说:“慢慢来,走一步,看一步,谁又能预知未来呢?”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705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