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坊子区坚持优质教育资源扩增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在实施学校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基础上,聚焦学位扩增、资源统筹、办学提升、教育惠民四个关键环节,制定针对性配套措施,两年内建设59处中小学、幼儿园,持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公办教育。
一、“统筹+优配”让公办学位更加优质
一是扩增公办资源。深入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三年攻坚行动”,持续优化提升办学条件。2022年计划投资6.9亿元,新改扩建6处中小学、36所公办园,新增1.31万个优质学位。目前,全区公办园数量已增至37所,公办率提升至40%,力争年内达到50%。二是规范民办教育。落实“民转公”政策要求,7月份,将弘信学校、北海学校2所民办学校顺利转为公办。采取“一校一策、一人一案”,按照自然分流和意愿分流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原民校教师、学生的合理分流与安置。立足实际,将恒信外国语学校与盛华学校两所民办学校合并办学,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三是优配教师资源。加强优质师资引进,已完成2022年54名事业编制教师、100名控制总量幼儿教师招聘任务,并面向区内在岗聘用制教师招聘在编教师50名。有步骤安排民办学校中任教的公办教师返回公办学校任教,目前已完成北海学校、北海中学初中部、盛华学校三所民校109名公办教师撤出。
二、“撤并+整合”让优质资源更加集中
一是乡村初中向城区集中。按照“合理布局、效益最大”原则,计划全区所有初中三年内进城。今年7月份,顺利完成九龙中学并入博文现代学校,黄旗堡实验学校(初中部)并入尚德学校。同时通过增加校车数量,加强午餐午休管理,保障进城学生午餐营养健康和午休条件。二是乡村小学向街道中心集中。计划每个街道(发展区)除保留中心小学外,撤并其余小学,将师资力量向撤并后保留的学校转移,合理设计校车运营路线,目前已有序撤并马司小学、涌泉小学、王家庄子小学、安泰小学、车埠小学、杞城小学、城里小学7所农村小学,新成立的黄旗堡中心小学提供800个学位,工业区实验中心小学提供283个优质学位。三是幼儿园向中心村集中。合理利用闲置校舍,统筹布局,充分论证,撤并学校校舍由街道(发展区)改造为公办园,实现公办园全覆盖,不宜建园的充分利用,避免闲置。2023-2025年,将农村小规模学校逐步撤并后办为公办园,逐步形成“一街办一中心小学”“一社区一所公办园”的格局。
三、“规范+引导”让学校办学更有内涵
一是重点聚焦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改进行动,抓牢抓实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管理和学业检测4个环节。推进“1+7+G+M”教研模式,不断提高公办园优质办园、民办园规范办学质量,智慧幼儿园建设、集团化办园、科学幼小衔接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先后6次承办省、市级现场会。用好11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举办首届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深化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二是严格保障课后服务质量。围绕“轻负优质”开展“有高度、有温度、有精度、有力度”的课后服务,以“规范办学”的政策刚性监管,确保课后服务在义务教育学校高质量实施。开设637门课后服务课程,43所学校全部参加课后服务,96.3%的在校生、91.4%的教职工参与。充分利用7处学区、2个教育集团集中优势,“一校一亮点”开展活动育人课程,打造课后服务坊子样板。三是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科大讯飞共建“智慧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开展“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创建,重点打造3处新型教与学模式学校,推进2-3所中小学争创市级示范性智慧校园。探索推进“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实验区建设。获评教育部首批“区块链+教育融合创新应用研究”课题应用实践区和潍坊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先行区。
四、“拓展+创新”让教育惠民更有温度
一是拓展惠民服务范围。实施教育惠民十项行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零证明”、多孩同校就读等十件实事,面向社会开放5处中小学体育场地,高标准建成“家长接送区”34处,29处成为全市示范。开设教体局、学区、学校三级“群众诉求接待室”,设置88处惠民服务站、145个“惠民教育一码通”年内受理惠民事项1800余件,解决率100%。二是融合社区教育资源。将兴国小学、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等12个单位的惠民服务中心与社区教育中心整合,梳理出区层面28项、校层面18项惠民服务事项清单,在全区600多个社区、村居悬挂公示牌,开设教育服务专家咨询、书籍阅读、家长培训和家长接访等项目。三是凝集家校育人合力。指导中小学校持续开展四类家校共育活动,开展“爱家”“书香之家”系列评选活动,利用1898坊茨小镇、潍南县委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展馆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地参观+亲子共学”活动,凝聚起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打造“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良好教育生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