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長春新區:“三維督學”評價體系探索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吉林省長春新區自2016年成立以來,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持續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閉環“督政”跟蹤落實機制,連續四年在長春市督政評估中位居開發區組一等。六年來,積極探索構建督政、督學、評估監測,構建起“部門評、專業評、群衆評”相互銜接的“三維督學”評價體系,以高水平教育督導推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踐行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新區路徑。
部門評價:強基固本,提升辦學質量
長春新區督導室以《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标準》88條和《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27個考查點爲遵循,制定“規範+自主”導引性督導評價實施方案、指标體系和操作細則。四年來,督導室在評價指标設計上,強調底線、主線、長線“三線”。在評價内容上分爲規範性指标、發展性指标和自主性指标三大項,此外設立加分項和減分項。
(一)規範性指标,走新區教育“自律之路”
規範性指标以教育教學基本行爲爲主要内容,占比60%。主要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與管理的基本行爲規範。學校要自主發展,但自主發展不等同于自由發展,規範辦學是自主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規範性指标内容,是按照國家、省市的教育法律法規、政策設計的剛性指标,學校必須達标。同時,在規範性指标中督導室設定了“一票否決”項目,作爲紅線指标。可以說,規範性指标是底線,通過過程評價,督促學校把牢辦學方向,守住育人底線,走自覺自律之路。
與此同時,根據發展程度和政策要求,及時調整規範性指标項目的數量與比重。對于達到“規定動作”的指标删減降分,對做的不達标準的地方,加大賦分比例。
(二)發展性指标,走新區教育“自強之路”
發展性指标主要評價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進步程度,占比25%。在學生層面,圍繞“種子教育工程”,針對長期以來疏于德、弱于體、虛于美、缺于勞的問題,更多關注學生德育教育、身心健康,引導學校換腦筋、換思路、換辦法,改環境、改途徑、改習慣,讓立德樹人回歸社會、回歸家庭、回歸生活,以新的方式推進立德樹人工作;在教師層面,圍繞“修身立德工程”,引導學校對教師開展人文關懷、教學改革、課題研究;在學校層面,圍繞“質量提升工程”,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項目,鼓勵各學校落實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積極落實“五個一”的現代學校制度體系建設。應該說,發展性指标是主線,通過增值評估,鼓勵學校厚積薄發,走自強之路。
(三)自主性指标,走新區教育“自主之路”
自主性指标以學校打造品牌特色爲動力,是學校形成辦學特色或者是打造教學特色的載體,占比15%。自主性指标由學校根據校情、師資、場地自主申報實驗項目。在自主發展進程中,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路徑和方向。在評價中,按照學校自主發展的規劃和年度計劃,把握學校自主發展的要點、步驟。做到幹多幹少不一樣,跑快跑慢不一樣,績優績劣不一樣,這也是爲了督促學校既要量力而行(根據學校實際謀發展),同時又要盡力而爲(不斷完善制度、優化策略、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應該說,自主性指标是長線,通過發展性評價,賦予了學校自主權,讓每所學校都有了選擇空間,引導學校走特色發展之路,走自主之路。
由此可見,“規範”強調了“自律”,“發展”增強了“自信”,“自主”彰顯了“自強”,三部分指标體系成爲了一個有機整體,既強化了規範辦學,又充分考慮每所學校的獨特性,較好的理順了學校辦學過程中的共性與個性、基礎與發展的相互關系。
專業評價:強勁外援,助力發展質量
爲實施辦學體制改革,長春新區采取“購買服務、委托管理”方式,引進北師大、吉大、東北師大、長春十一高中等優質教育資源入區合作辦學,開展U-G-S辦學模式改革。新區教育局以合作校爲龍頭,組建“1+1”協作體,先後實施領航工程、未來教育聯盟,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爲強化“以優帶強”實效,以協作體(主要以合作校)爲對象,對學區間“理念引領、隊伍融合、教研聯動、資源共享”開展一體化評估,運用綜合評價和結果評價方式,新區教育督導室對幫扶協作體間開展“捆綁”評估,催化校際反應,确保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實現“雙提升”。
自評之餘,限于自身力量有限,長春新區通過委托第三方一方面科學評價合作辦學成效,另一方面科學評價學生的學業水平、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更好地促進區域内教育均衡發展。2020年,長春新區委托北師大考試與評價研究中心、本本(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對合作校開展專業評估。評估組圍繞适應自我、适應學校、适應社會、适應未來四個方面,以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爲核心,對學生發展增值建模。
評估組針對記憶、空間、思維、言語、圖形等五個維度對865名學生開展創新力測評;針對學生成長影響因素,問卷師生、家長3366份,訪談220名師生;針對課堂教學,專家推門聽課127節。通過科學測量促進教育評價功能和價值最大化。
群衆評價:群衆口碑,聚焦幸福質量
疫情關鍵時刻,新區組織開展“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線上滿意度調查,93%的學生與家長表示适應居家學習。強化師德第一标準,組織28376名家長對教師師德師風情況開展線上問卷調查,群衆滿意度達到95.12%。對群衆滿意度低于平均值指标的學校,督導室提出整改意見并按時複評。督導室切實踐行着“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這一群衆路線,連續四年,在組織家長對學校和政府開展滿意度測評,群衆對新區教育認可度逐年提升,目前,人民群衆對教師、學校、政府的教育滿意度分别達到97.92%、99.57%、99.13%。
下一步,長春新區将持續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堅持以教育監測評估體系建設爲基礎,以督學體系建設爲根本,以督政體系建設爲保障,突出“四個聚焦”:一是聚焦制度,完善一流督導機制;二是聚焦管理,打造一流督學鐵軍;三是聚焦問責,營造一流教育環境;四是聚焦提質,建設一流教育強區。長春新區将秉承教育普惠化、均等化、優質化、智慧化、現代化“五化一體”理念,進一步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全面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爲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強有力的督導支撐和最優質的督導服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吉林農安:召開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工作推進會
近日,吉林省農安縣召開2022年縣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明确農安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點、創新點和突破點。農安縣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新一屆委員、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教育督導工作副職領導參加了會議。農安縣教育督導委員會主任、副縣長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指出,面對人民群衆對優質教育需求越來越高的新期待,農安縣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落實好督導改革、評價改革、督導問責各項部署要求,立足改革挖掘生長點、創新點、增值點,督之有據,導之有方,确保國家、省市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一是立足“關鍵點”,全面推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督導委員會成員單位以改革爲契機,堅持問題導向,凝聚工作合力,盯緊改革時間節點和事項,對标八項機制,開展聯合檢查,堅持“問題必整改,整改必到位”,形成上下聯動、統一協調、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大督導格局”,确保2022年底基本建成全面覆蓋、運轉高效、結果權威、問責有力的教育督導體制機制。
二是瞄準“創新點”,紮實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政府各用人單位和全縣各級各類學校要徹底轉變思想,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頑瘴痼疾,堅決克服短視行爲、功利化傾向;要對标黨委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選人用人五方面具體要求,查找縣域短闆弱項,真抓實改促落實,以評價樹立導向、激發活力、增強動力,助推全縣教育發展、經濟騰飛。
三是緊盯“突破點”,強化教育督導問責。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切實增強履行教育職責的壓力和動力,認真做好轄區内控辍保學、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等方面工作,實現縣、鄉兩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無縫對接;要全面落實教育督導問責程序和辦法,以利劍高懸推動教育法律法規和國家、省市縣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要及時果斷啓動問責程序,直擊問題,動真碰硬,重錘猛擊,彰顯教育督導“長牙齒”的決心、信心和震懾力,以督導改革成效助推農安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會人員深入學習《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教育督導問責辦法》,20個督導委員會成員單位、22個鄉鎮政府、4個街道辦事處向縣政府遞交了履行教育職責責任書。
自督導改革實施以來,農安縣委、縣政府加強領導、統籌謀劃,縣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積極落實,以“三項保障”助力縣域督導改革:一是組織保障。出台了《農安縣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及時補充調整委員會成員,教育督導工作機構實現“四獨立”,即法人獨立、編制獨立、辦公場所獨立、經費獨立。二是人力保障。選聘8名優秀後備幹部充實到督導隊伍,推行“3+1”自主提升行動,着力提升督導隊伍整體素養。三是經費保障。将教育督導工作經費單獨納入财政預算,及時劃撥,由教育督導機構統籌使用,做到專款專用。
下一步,吉林省農安縣将以履職盡責爲根本,努力開創全縣教育督導工作新局面,持續提升群衆的教育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感,以農安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