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鲁东大学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依托海岸研究所、滨海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及高层次专家团队,着力针对滨海湿地退化、滨海农田盐渍化、岸线侵蚀及近海污染等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发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修复、土壤改良与农田提质增效、海岸地貌过程与岸线整治等技术,持续推动相关技术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得以转化及推广应用,为实现黄河国家战略贡献教育力量。

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

依托学校海岸研究所,协同青岛海大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海洋工程安全保障技术创新中心,向胜利油田联合建设“海洋工程安全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为胜利油田提交《油气勘探开发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建议报告》,围绕胜利油田高质量发展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提出9项意见建议;依托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实验室以及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针对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与景观破碎化问题,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机制”,从生源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水盐调控角度提出“逐级修复”的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新思路。

开展盐碱地治理工作

依托“土壤水文学”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赵英教授团队,2020年与东营市政府建立“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并获批东营市土壤健康与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在盐碱地土壤改良、水盐调控、种养循环农业、碱蓬柽柳生态过程、互花米草入侵防治等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顶级期刊PNAS),获批专利10余项。

开展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工作

依托学校农林工程研究院,开展植物耐盐基因挖掘、功能验证和耐盐植物新品种培育工作,在东营试种速生耐盐碱杨树新品种(系)50余个。依托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傅金民教授团队,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东营市建立800亩繁育基地,加快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的“鲁滨1号”沟叶结缕草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大力促进了盐碱地区植被覆盖。

开展新型种养模式推广工作

依托农学院杨建敏教授海参研究团队,与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和“黄河三角洲学者团队”,首次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人工造礁、藻相定向培养等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东参西养”,填补了区域性产业空白,产生经济效益150多亿元,同时制定了“黄河三角洲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和“刺参”国家标准,相关技术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2项。王晓通教授带领的贝类团队和位于东营市河口区的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关注黄河口滩涂贝类的生态养殖与遗传繁育。

开展食用菌及作物栽培筛选工作

农学院程显好教授带领的食用菌技术团队协助山东美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农高区建设了国际上第一条自动化蛹虫草生产线,日产20万瓶,实现年产有机鲜虫草子实体3500吨;与山东利农菌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黄河三角洲学者团队1个、利津县凤凰学者团队1个,研发了国内首家真姬菇“25瓶不疏瓶工艺”工厂化生产工艺,开启了盐碱地大球盖菇的露天栽培模式实验,并获得成功。该院土壤团队及时跟进开展土壤改良效果分析及机理研究,有望为黄三角地区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提供有效路径。崔法教授领衔的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完成340份小麦种质资源苗期的耐盐碱筛选和基因挖掘,筛选到30余个耐盐碱种质资源,选育耐盐小麦新品系10余个;孙亚东博士在黄三角的西红柿发展特色乡镇担任科技副镇长以来,把自己获得的西红柿品种资源、栽培技术、深加工技术,全部贡献给了当地的西红柿产业。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519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