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就是責任,疫情就是命令。疫情突襲,上海無數教育工作者投身社區一線,成爲一名忙碌的志願者。
他們有些人上完網課就化身“大白”,有些人用所學專長助力社區抗疫,有些人老當益壯勇戰疫情,有些人時刻牽挂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師。他們用率先垂範踐行着“爲人師表”,诠釋着“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
她是800個“團長”的“團長”
3月下旬,由于線下賣場、零售物資、電商運力不足,居民生活物資的供應和配送成爲揪心事。作爲國内最早研究農村電商的學者之一,上海财經大學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教工二支部書記、講席副教授崔麗麗心急如焚,她與上海市網購商會核心成員一起組織建立了“疫情互助買菜”微信群,通過她個人和行業組織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的供應商鏈接,做産品溯源、驗證,一方面幫助農業生産基地對接更多社區,另一方面從各個領域聚攏生活物資缺乏的社區志願者“團長”。
不到兩周時間,他們已幫助包括浦東、楊浦、靜安、青浦、長甯、寶山、虹口等區域共計95個社區的“團長”,堪稱“團長的團長”,實現了共計2.3萬多斤蔬菜、8000斤大米、2000多斤水果、2000多斤肉和60000枚雞蛋、20000多斤面粉等生活物資的纾困,解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
在此過程中,從售前的确定菜品内容、套餐數量、送達時效再到購買渠道、取貨方式等,崔老師和志願團隊事無巨細,不厭其煩。在各個微信群爲團購居民們答疑解惑,并利用在線文檔等技術實現多人可同時編輯、修改需求,極大地便利了社區團購需求的登記。
随着封控時間的延長,入群的社區團長一度增加到兩個微信群近千人的規模。爲了盡力幫助更多人纾困,崔老師和志願團隊不停地忙碌……
除此之外,崔老師還積極幫助小區做外語溝通,參與聯系外籍居民,并适時對他們進行身心方面的關心。
疫情在前,使命在肩,崔麗麗以自身行動诠釋着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線上“買菜購物”客服 線下“物資分配”達人
疫情以來,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教工黨員朱彩鳳當起了小區的“采購數據員”。她在小區組織的購物群發現,物業經常要忙到半夜才能處理完數據,有時候還會出纰漏。于是她主動聯系物業經理,希望可以幫助分擔一些工作。
每天,她将居民們的團購信息整理成一份采購清單,幫助物業準确下單和後續志願者有序發放物資。
參與志願服務對朱彩鳳而言,已是常态。在學生時期,她就做過多年的慈善基金會客服咨詢,每周一次的食物發放,每周一次的老人陪伴,每月一次的垃圾回收,每月一次的生活物資發放,她都樂此不疲。她說:“作爲一名黨員,必須争做‘被需要’的黨員。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紅色基因一直在我的血液裏。隻要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博士夫婦爲小區優化核酸檢測方案
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石力月和丈夫吳曉勇都是博士,夫婦倆所住的一幢35層的高樓,有74戶居民居家,共計204人。高樓原有兩部電梯,但其中一部需檢修更換,能用的隻剩一部電梯。樓裏還有一些特殊情況的住戶,獨居老人、家有剛出生嬰兒的家庭、聽障人士……
石力月是所在小區樓棟的志願者隊長。按照居委會要求,需要協助安排全樓居民進行核酸檢測:按戶叫号,有序下樓,做到2米間隔,而且要保證在短時間内完成。
小區之前有過幾次居民下樓做核酸的經曆,秩序不是很理想。一是容易聚集,二是大家如果都在搶電梯,導緻高區的人無法下樓,檢測隊伍還會出現斷檔。石力月預估了一下,如果按戶叫号,确實能夠保證不聚集,但中間等待的時間又太長。
爲此,石力月和丈夫吳曉勇商量有無可改進的方法。身爲高級工程師的吳曉勇第一反應是要做精确測量和計算。通過精密測算設計了一套方案,在全樓隻有一部電梯運轉的情況下,一個半小時内完成了35層樓共204人的核酸檢測。
石力月說:“我的本職工作是大學老師,我覺得志願者這件事的意義與我的工作本質上是一緻的,它指向的是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作爲知識分子,作爲這個社區的一份子,我有責任做這些。”
黨員院長勇當戰疫“志願兵”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展與旅遊學院院長王春雷教授積極投身社區志願者服務。作爲黨員的他,積極協助引導居民進行核酸檢測。他制作圖文并茂、簡明易懂的《健康雲核酸檢測預約流程》,耐心指導老人完成核酸檢測登記、抗原自測結果上傳。
此外,他還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在樓棟居民微信群中積極回應各類問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爲解決居民日常生活物資采購和運送、看病買藥等困難。他發動樓棟黨員,組建黨員志願者先鋒隊。每天負責分揀和遞送團購物資,爲獨居老人送餐,将居民在網上訂購的生活物資運送到戶。
作爲學院院長,他時刻挂念着學生,尤其是即将踏入社會的畢業生。他多次和學院班子成員一起探讨學生就業工作,關心每一位學生疫情期間的學習和生活。結合專業特色,在防疫期間聯合學院多位教師及行業人士,發起衆籌公益課堂《講述》,以此助力會展和旅遊企業渡過難關,促進會展和文旅等相關專業學生就業。
《工程項目管理》融入抗疫實踐
面對疫情的挑戰,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駱佼老師在小區業主群發動居民一起參與志願活動,共同抗疫。她将教學内容運用到抗疫實踐中,提高了所在社區核酸檢測采樣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第一次核酸采樣的時候大家經驗不足,協調和指揮不能同步,在效率和安全性上也急需提高。”駱佼回憶說,首輪志願服務工作結束後,她主動向居委會提出幫忙,“剛好本學期在教《工程項目管理》這門課程,在這次封控前,我結合課程,對封控可能出現的問題和事件進行了統一的規劃和預案處理。”
當天晚上,駱老師就着手設計起信息統計表格,把核酸檢測采樣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居民基本信息一一列出。等到下一輪核酸檢測采樣的時候,居民驚喜地發現排隊的時間變短了,采樣速度也更快了。“通過這份預案文檔的不斷完善,志願者執行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駱佼說。
醫學專業知識成爲社區抗疫“利器”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張蕾老師居家辦公期間,結合自身的醫學專業背景,把社區抗疫工作比較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合理訴求彙集起來,繪成思維導圖;同時作爲線上志願者,她還對改進社區核酸采樣組織方式,杜絕采樣時的交叉感染隐患提出有益建議,受到大家的肯定和采納。她把大夥分享出來的二維碼、電話等信息按生活必需的大類彙總起來做成PPT文件,在各大業主、買菜群裏分享,爲居民們提供了極大便利,減少了焦慮。
王然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得知社區核酸檢測志願者人數不足時,她第一時間報名加入小區核酸檢測采樣工作,積極利用所學知識參與讨論,助力社區科學合理安排核酸檢測。白天工作結束後,她又化身爲視頻制作小能手,将近期社區志願者、居委工作人員和物業工作人員辛勤付出的點點滴滴濃縮在視頻之中,将疫情防控期間的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