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广西是国家级劳动教育试点之一,经过多年探索,已初步形成了有组织、有规划、有保障的“三级联动、多元参与、立体推进”的劳动教育体系,探索出具有广西特色的劳动教育新路子。
菜篮、果篮、笔筒……在贵港市覃塘区蒙公镇廖瑞小学的编织课上,一个个小物件在学生们的手中慢慢成型。廖瑞小学依托本地竹编文化,聘请编织能手为校外辅导员,手把手教学生掌握这项劳动技能。
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 覃塘区中小学开设手工、园艺、民族工艺等劳动课程,形成“一校一品一特色”格局。截至目前,覃塘区已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劳动教育基地近400亩,做到了“校校有基地、班班有块地”。2021年,覃塘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让学生们“动”起来,体验劳动乐趣、增强劳动意识,广西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第三小学在上河校区为学生开辟了劳动基地,以班级为单位划分劳动实践活动区;桂林市崇善小学龙光分校在楼顶开辟“二十四节气试验田”,打造“节气智慧劳动课”;玉林市玉东新区第四小学开设食尚课,让孩子变身“厨艺达人”。
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教育部正式印发《劳动课程标准》前,广西已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成立了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协同推进课程、模式、场地、师资、考核五步并举。目前,广西已建成3个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30个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0所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各市县也建成了一批本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303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