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深化职教融合创新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潍坊市依托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级试验区、省级示范区,聚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加快构建具有潍坊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潍坊市连续3年入选全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县(市、区),相关职教典型做法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健全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更有力”

一是实行专班推进。充分发挥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组长的全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将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对地方政府的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市、县两级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起部门协同配合、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设立专门机构。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2020年由市委编办批准设立,山东省教科院与潍坊市教育局共建,专职研究和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推动4个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55个产教融合重大建设项目落地。三是突出协同联动。建立驻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全市“9+3+N”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促进学校专业结构布局与现代产业结构布局高效匹配,围绕产业需求,布局200个骨干专业,重点建设40个高水平专业(群),建立了紧密服务产业体系的专业体系,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达85%以上。

二、搭建对接平台,拓展融合“新领地”。

一是组织校企对话。建立校企合作对话机制,根据校企需求开展常态化对话,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话会已经举办三届,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带动市县专班分产业链、分县域组织校企对话600余次,服务企业3000余家,促成260余个校企合作项目。二是建设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优化提升“潍坊市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实现入驻企业4352家、高校191所,提供各类产学研服务2000多次,发布人才、项目供需信息千余条,促成合作项目270余个,对潍坊市企业和人才的高效、便捷、精准对接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共建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95个,其中“双一流”高校共建产业学院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5个。联合市工信局出台《驻潍院校赋能制造业“9+3+N”重点产业链工作方案》和《潍坊市产业学院提质培优行动方案》,为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三、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更具“匹配度”。

一是着力建设产教联合体。把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共同体建设成产教融合新形态、区域发展新机制,不断深化多主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扎根区域、融入产业。依托产业聚集区建成25个产教融合园区,依托产业园区成立1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农综区产教联合体被评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重构动力装备等12条制造业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产业发展,分产业链布局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3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重点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围绕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等开展合作攻关,促进“四链”融合发展。三是深入推进校企育人平台建设。加强驻潍高校与潍柴集团、歌尔股份等1789家市内外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等校企一体育人平台2400多个,培养的技能人才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四、助推技能成才,增强职教“发展力”。

一是强化专业建设。印发《关于完善驻潍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通知》,建立发改、工信、人社等部门参与的学校专业布局与现代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高效匹配机制。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100个特色品牌专业、20个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培养了一批适应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强化贯通培养。突出技能培养特色,深入实施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教育,实施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纵向衔接贯通培养,率先开展综合高中试点,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每年培养技能人才9万余名。三是强化校地融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支持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4所省属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其中潍坊职业学院等4所高职入选新一轮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推荐名单,有力提升了驻潍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896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