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以信息类工科人才培养为试点,构建“54321”全链条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信息类人才。
“五大工程”筑牢育人根基
铸魂育人工程,思想引领强根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党委统筹、支部联动、班级落实”三级协同育人思想矩阵,完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贯通融合机制,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强基固本工程,精准帮扶促发展。信息类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技术迭代快、课程体系庞大等特点,学校构建“学业预警五级帮扶”体系,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学业导师—辅导员—家长—朋辈”联动机制,通过多样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学业进步。
生涯启航工程,多元路径助成长。实施以课程、专业、实践、校友“育人”为主题的“生涯启航工程”。与企业共建课程资源,引入产业成果与产学研项目;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匹配度;建强实践基地,建立校友资源库,通过“校友论坛+访企拓岗”协同育人。
创新实践工程,产教融合育能力。构建一体化开放式实验室,落实“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层级进阶式项目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进创新团队,进教师科研”,教师横向项目实现学生100%参与。
文明优化工程,全员协同树新风。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轮值+朋辈管理”模式,开列班级学风建设评价负面清单,开展“零迟到、零手机、零违纪”课堂专项治理;文明习惯养成不留死角,构建“教学区—生活区”双域文明育人生态。
“四个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科研育人平台强技能。打造一体化实验室,推进河南省能源电子信息行业学院建设,推行“项目化+导师制”,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提升职业胜任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赛事竞技平台验成色。构建“省赛—国赛—国际赛”三级实践能力提升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等大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良性循环。
读书育人平台塑品格。开展读书工程,构建“有字书+无字书+实践书”三维阅读体系。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五老”访谈,参与地方政府服务等志愿活动,培养学生读书韧劲、健康身心、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
中外合作平台拓视野。依托学校与西班牙高校共同设立的第一所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马拉加工程学院,开展中西研学项目,积极探索信息类学生国际培养新路径,着力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不断提升其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项机制”优化育人生态
项目化运行机制管学风。实施学风建设“立项管理”,设立文明督导、科技创新等5大学风建设项目。学院招募志愿者,开展常态化检查,构建“班级申报—学院评审—动态考核”的项目化管理体系,推动学风建设制度化。
综测激励机制促学风。构建“个人—班级—党团”三维评价体系,建立学风建设表彰机制,宣传先进,示范带动,形成“比学赶超”的优良氛围。
监管督导机制查学风。辅导员进课堂查学风,进宿舍查安全,建立“学生—辅导员—管理团队”三级反馈机制,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学生实现教育引导与管理服务全覆盖。
“两轮驱动”培育复合型人才
科普宣讲显担当。开展“科普三进”活动,常年组织科技类科普宣讲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活动。支持鼓励教师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等,打造“科普小先生”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育项目,鼓励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项目实践强本领。实施“项目化+导师制”,选聘博士、教授及行业专家为学业导师,设立“导师项目工作室”,发挥项目导师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指导团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一体谋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党风政风是引领,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校风学风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环境,为教师减负;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坚持大力推进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将科研项目融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将工程伦理素养与学术诚信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平顶山学院 供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