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示範區教體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把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爲重大民生工程,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均衡師資力量配備,公開公平公正“陽光”分班,探索出了一條破解擇班“難題”的新路子。
一、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強化“要素”支撐
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強保障”。堅持教育優先保障理念,積極探索構建教育經費投入市鎮(街道)兩級分擔機制,發揮市财政獎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鎮(街道)不斷加大經費投入,賦能教育持續健康發展。近三年,濟源示範區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的比例逐年提升,持續穩定在20%以上;财政教育經費投入分别達到21.89億元、28.34億元、28.88億元。
擴容挖潛并重“補短闆”。根據濟源人口向城鎮特别是向城區東南集聚的實際情況,加快城市學校擴容,近年來實施新建濟源一中初中部、東湖小學、濟源實驗小學、延慶外國語學校,改擴建濟水一中、北海實驗小學、黃河路小學等一批重點教育項目,新增學位1.5萬個,撤并農村小規模學校(含教學點、空殼學校)44個,合并微小班級54個,完成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農村校舍維修改造等項目70餘個,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整體提升。
集團化辦學“揚優勢”。以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建設和河南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建設爲契機,成立“濟源五中·太行路學校”教育集團,嘗試跨學段集團化辦學;成立玉泉教育集團,實現中心校與市直學校集團化發展新突破;成立轵城實驗中學教育集團、轵城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探索鄉村學校以強帶弱、抱團發展新路徑;成立“濟水中心校·五龍口中心校”教育發展共同體,構建“以城帶鄉、城鄉互促”發展新格局;推行大峪中心校和北海中心校學區制管理改革,進一步縮小區域校際差距,讓更多孩子公平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二、均衡師資力量配備,賦能“陽光”分班
配齊配強教師“強根基”。根據各學校教師需求,強化編辦、人社和教育部門協同,堅持“好中選優、優中選強”的原則,近三年新招錄公費師範生76名,新招聘“雙一流”高校優秀畢業生88名,新引進“歸雁計劃”教師68名,統籌分配到各基層學校,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新生力量。
均衡校際師資“促公平”。深入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改革和校長、教師交流機制,推動教師在城鄉、區域、校際、年級、班級之間交流輪崗,有效解決了義務教育教師結構性缺編等問題。針對個别農村學校規模小、師資結構不盡合理的現狀,積極探索體音美等學科教師“走教服務”。近三年全區教師交流輪崗達1000餘人次,其中骨幹教師占比21%。
加強教師培訓“提能力”。堅持引培并舉,持續實施“校長領航計劃”“教師領軍計劃”,健全“國培”“省培”“市培”“校本研修”四級聯動機制,推行“基層點單、部門做菜”的服務模式,精準服務教師專業化成長。目前,全市共成立7個名校長工作室,組建96個名師工作室、教師工作坊,設置16個省市級名班主任工作室,深入開展“國培計劃”“省培計劃”,11名校長成爲河南省青年骨幹校長培養對象,培養中原名師5人、省級名師500餘人、市級名師近900人。
三、公開公平公正分班,破解“擇班”難題
公開分班信息“促透明”。印發《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起始年級“陽光”分班通知》,堅持分班“方案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組織各學校在官網、微信公衆号、校園公告欄等媒介上事先公示分班方案,做到分班“師生清楚、家長明白”。編班過程中,學校自覺接受新生家長代表、教體局紀檢工作人員、責任督學、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代表等參與現場監督,做到全過程公開透明。編班工作結束後,學校随即将編班信息在校園公示欄、學校官網、微信公衆号等媒體上進行公示,方便家長、學生查詢。
随機分班選師“促公平”。按照“雙随機”原則,采取“先随機确定學生、後随機确定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團隊”方式組建班級。堅決杜絕重點班、實驗班等特殊班級,均衡班級學生數量、男女比例和各學科任課教師配備。編班工作結束之後,師生名單現場公布之後,編班學生名單不再變動、任課教師名單不再變動、班級不再變動,确保編班均衡公平。
強化監督執紀“促公正”。以“1+5+N”群衆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和“基礎教育規範管理年”行動爲契機,暢通陽光招生電話、郵箱、網絡等舉報渠道,對分班進行全流程實時監督,嚴查信息提供不實、不當操作等違規違紀行爲,讓分班在“陽光”下公平公正運行,有效破解了“擇班”難題。
(濟源示範區教體局 供稿)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