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

山东交通学院以中俄合作办学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共建山东省首家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顿河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准对接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精准对接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

一、以体制机制为支撑点,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高标准改革创新。学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重视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设立顿河学院党委,下设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建立党建引领下中俄双方“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架构,实现中俄双方办学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二是“以我为主、互利共赢”搭建治理框架。成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与资源统筹,建立“目标共商、资源共用、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协同机制,先后制定《顿河学院章程》等32项管理制度,实现决策共商、标准共建、质量共控。三是多维度横向联通完善工作体系。构建“需求对接-联合论证-监督互评-双向优化”的工作闭环,涵盖招生、合作培养、学位授予全过程,搭建中外双语管理信息平台,集成教学、管理、服务等平台系统,通过数据实时共享,确保办学运行规范化、高效化。

二、以教学体系为着力点,切实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

一是建设高水平课程集群推进课程改革。坚持课程讲授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打造“专业+外语+能力”融合课程体系,采用核心内容汉化、中外双师课堂等教学形式,形成跨校、跨学科的“新工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外联合开发“交通流量理论”等专业课程38门,引进外方“跨境工程管理”等42门课程,其中完成双语本土化改造36门,“‘中外贯通 两化融合 多维开放’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二是促进高质量知行融合推进教学改革。构建“名师聘教、人才共育、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的集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共建“基础通识+专业核心+实践创新”三阶递进式中外融合课程体系,开发双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创新性实施课程认证互认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三是双向反馈构建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设立教学评估中心,建立四级教学监督体系,共同负责制度保障、过程监控、教学评估以及跟踪整改工作。实行中外“双导师制”,先后引进6名外方院士,开展中外联合教科研活动,实施“双督导、双认证”,讲授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最新理论方法以及学科发展动态的同时,实现优秀师资跨国整合与能力共生,实现教学标准与国际认证有效衔接。

三、以产业需求为切入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一是深化“政-校-企-研”协同机制。集成交通运输、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招生方向,构建“战略对接、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国际化育人生态,通过“校内实验室+海外基地+跨国企业”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设立常态化跨国工程实践项目,与中外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二是深化学科链与产业链联动机制。以学校交通学科方向或重点科研方向为基础,形成“科研平台牵引+企业项目引领+学科竞赛引导”合作模式,依托6个省级科研平台,开展重点引智项目11项,学生获“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奖项36项、省级竞赛奖项154项。三是深化学科链与产业链融合机制。牵头“上合组织”区域国别研究智库,提高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齐鲁号欧亚班列等逾百家企业合作,学生赴外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年均200余人次,推动“语言-专业-文化”教学深度融合,输送3000余名毕业生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高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适配度。

四、以双向融通为突破口,促进中外人文文化交流

一是建立常态化师生互访机制。创新“公派留学+高端访问+文化传播”等形式,学校举办的“汉语桥”项目累计为500名外方学生提供汉语培训,年均开展20余场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二是建立常态化文化交流机制。中外学生共同编班,共同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活动,在俄罗斯参加中俄建交75周年各类文化传播交流活动2000余人次,获省“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优秀演绎奖26人次,提升儒家经典文化传播力。三是建立常态化协作服务机制。牵头成立“山东省中俄合作办学与俄语教学协作联盟”,覆盖全省157所学校,帮助师生5000人次,建立“泉心义”国际志愿服务队,编译文化旅游手册及宣传册22本,推动山东省与俄罗斯罗斯托夫州、济南市与罗斯托夫市签署友好合作关系协议书,学院办学成果在莫斯科举办的金砖国家峰会等论坛上推介,办学成效获俄罗斯教科部、罗斯托夫州等多方认可。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884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