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亚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质量立校”理念,以制度为基、以创新为擎,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8133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位评价”的闭环管理模式,推动教学管理规范化、教学质量优质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管理队伍,夯实质量保障根基
学校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架构以及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校本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学校强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坚持立足教学一线,教研结合,形成“调研—改进—创新”的动态管理模式,以研促教、以训提质,实现结构优化与能力提升双驱动,为教学质量保障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教学规范有序
学校以制度为纲,构建覆盖教学全链条的规范体系,出台教学管理规章制度159项,编印《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汇编》,确保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各学院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实施标准,形成“学科—专业—课程”制度体系,坚持教学例会制度,保障教学运行平稳有序。聚焦关键环节,制定备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质量标准,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与督导,规范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教学基本文件,以标准化建设规范教学行为,护航教学质量。
构建“8133闭环式”体系,实现责任全覆盖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构建了“8133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目标—过程—改进”的完整链条。
“8大子系统”协同发力:涵盖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基本建设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教学行为激励约束系统、教学条件保障系统以及教学反馈与改进系统。八大系统共同协作,形成立体化保障网络。
“1套标准”科学引领:建立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
“3要素+3层次”动态调控:以教师、学生、教学条件为3个核心控制要素,通过“自控、校控、社控”3个控制层级协调联动,闭环运行,实现精准管理。
借助数字赋能,实施全过程常态监控
学校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五查五评五反馈”常态化监控机制。
多维监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作用,全面掌握本科教育教学的真实状态,为教学建设和质量改进提供依据。建立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按照“分级管理、全程监控、数字赋能、闭环反馈”原则,组建校、院两级专兼职督导队伍和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坚持督导组、管理干部、同行听课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五查、五评、五反馈”常态监控机制,即定期开展三纲一案、“三期”检查、抽查听课、期末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等5项检查;定期开展督导与管理干部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教学满意度和学生教学满意度等5项评价;采集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师生对话会等5项反馈意见,多渠道搜集“教、学、管”方面的质量监测信息,及时进行通报和反馈。全年各类人员累计听课1.67万人次,发布教学质量评价报告88份,教学督导等专项报告20份。
智能分析:建设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实现课堂在线巡视、评价和智能关联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教学短板。
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促进持续改进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每年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动态优化培养方案,通过外部反馈与内部评估联动,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促进培养目标的持续完善,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近五年,学校组织对全部本科专业和536门课程进行自我评价与评估,开展了14个新专业评估、170门重点课程评估、16个专业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及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试卷质量、毕业论文质量等专项评价。出台了《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制度》,形成了“及时反馈、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质量改进模式,建立“表彰优秀+帮扶后进”激励机制,累计奖励优秀教师2257人次。
(郑州西亚斯学院 供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