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举措,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了独具湘农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业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就业创业金课”和“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重构厚植“三农”情怀的教育目标。该校从价值观的引领、知识的融通、责任意识的唤醒三个维度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明理”与“思辨”并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明确个人价值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投身“三农”事业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二是坚持“育智”与“精技”共融。突出“三农”领域特点,遵循“专创融合”“思创融合”“产创融合”的设计思路,从通识基础课程到专创融合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学生宽口径的知识体系。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活动,实现从课堂理论到实践能力的知识迁移与升华。三是坚持“立志”与“践行”衔接。通过助农案例强化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意识,借助实践实训,引导学生感知市场规律,了解“三农”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敢闯会创、坚持不懈、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创业品质。
建设凸显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该校从优势学科入手,搭建与培育创新创业课程群,丰富教学资源。一是开设“双创”选修课程。将学科前沿进展与“三农”现实问题一并讨论,启发学生立足于各自专业特色,寻找现实问题解决方案,提升服务“三农”的学习欲望。同时,依据课程体系需求制定“项目池”入选标准,通过收集学校师生的科创项目深挖校本特色资源,为后续大赛或创业项目孵化奠定基础。二是优化“双创”课堂设计。遵循“行动—学习—提升—再行动”学习循环规律,突出“体验式”课堂特点。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双线并行的课程设计模式。课外实践以项目为驱动,推动面授知识与实践内容相契合,帮助学生边学边做边反思。三是搭建“双创”教学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融实践、科研、创赛于一体额教学平台,即搭建“社会实践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基层感知农村社会、研究农村问题、理解农民生活;搭建“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平台”,适应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特点,建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与老师沟通桥梁,为项目运营与孵化提供支撑;搭建“创赛对接展示演练平台”,为项目演练、项目展示、项目孵化提供支持,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敢想敢干的学习态度,推动科研成果和创业大赛获奖成果市场转化。
锻造融合多种学科的师资队伍。一是“引进”与“培养”并举。通过评聘、培训、考核、激励四大策略吸引校内外教师,将其与创业学院专职教师一同引进、一起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与年龄梯度,尽可能使师资队伍年龄、专业、学历结构相当、职称梯度合理,形成“传帮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氛围。二是“共性”与“个性”并存。培养教师基于创新创业知识的通用技能,同时强化任课教师团队专业的多元化背景,推动创新创业课程在教学教研中打破学科壁垒,为创新创业高阶课程群的建设储备师资。三是“科研”与“教研”并重。鼓励教师深入基层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与问题,带领学生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课堂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
建立突出实践特性的考评体系。应对双创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三全”考评体系。一是全过程考核。遵循考核目标与学习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动机、学习状态以及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强调过程性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二是全维度考核。创新创业考核内容由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课堂活动表现与出勤情况、创业计划书与路演展示成绩等构成。三是全主体评价。在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中采用任课教师评价、团队导师评价、学生团队间互评与学生团队内互评的考核方式,并科学设定权重,从而全方位保证成绩的公正、公平与公开。(供稿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执笔人:岳柳、张胜利、杨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