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构建就业育人大格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青岛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构建“三个三”就业工程,积极联通“专业、就业、产业”,多措并举推动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以“三实”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领导主抓、学校统筹、院系为主、家校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校领导带头,线上线下走访调研企业,按进度推进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走深走实。院系领导班子成员组织全院系广泛参与,突出学科专业精准对接,主动开拓就业市场渠道,把拓岗位资源与推动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供需匹配。

二是抓实就业工作责任制。学校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院(部)系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协调机制,印发《青岛大学二级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实施办法》,把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纳入学院年度绩效考核,以毕业去向落实率、升学率、出国境率“三率”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  

三是做实“就业、培养、招生”联动机制。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全员参与,共同促进就业工作。连续8年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开展跟踪调查评估,让学校的人才培养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把就业情况纳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调整等工作中,实现招生、培养、就业充分联动。

二、以“三建”助推校地联动

学校与青岛市人社局共建首个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站,依托工作站平台,整合各类就业创业优质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载体,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是搭建“专业调整服务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无缝对接。面向人才培养“供给端”,工作站聚焦青岛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模,打造临床医学、纺织工程、师范教育等11个优势特色专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专业,开设软件工程、生物技术、跨境电商等6个专业创新实验班,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联合培养机制。

二是搭建“市场双选服务平台”,推动校园招聘实现品牌化。面向人才培养“出口端”,工作站对接重点产业头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把就业市场建在“家门口”。组建市人社局与学校对接的服务专员和校园招聘大使队伍,开展“青岛市名企联合招聘会”等系列活动。每年举办省、市级大型招聘会5场、各类专场招聘会500余场,提供岗位数7万余个,为毕业生提供广阔就业空间,学生高质量就业考核在山东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三是搭建“双百基地服务平台”,推动学生就业实现多元化。面向人才培养“过程端”,工作站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赛轮集团等200余家岛城知名企业开通“校企直通车”,实现从企业招聘向产学研校企合作、职前教育合作、实习见习合作转变,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截止目前,共建立学院、企业就业基地79个,实习基地79个。

三、以“三策”破解重点难题

一是实施“一院一策”。建立校领导定期走访调研制度,各学院(部)党政负责人共同参与调研座谈,针对学院(部)就业进展情况、面临的困难、对就业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深入交流。学校就业中心指导学院立足学科专业制定就业工作方案,利用科研合作、专业实习、学科交流等形式增强校企密切联系,构建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格局。

二是实施“一类一策”。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多个生涯发展咨询室,每学期有20位左右咨询师参与,全年累计接待学生咨询人数达140人次,学校“引航”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获评山东省级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通过举办省级“师范类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师范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举办“胶东五市”医药类招聘会、师范类招聘会等专业学科双选会,鼓励不同学科类型院系组成学科专业就业集群,资源互通。

三是实施“一生一策”。将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开展“入校前-新生期-过程中-毕业季”四层次渐进式生涯教育模式。在连续三年进行的课后授课质量调查问卷中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中,满意及以上为99.3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获评山东省就业创业金课基础上,获评2022年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是近两年来山东省唯一入选的课程。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599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