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打通“三业” ,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近年来,鲁东大学面向产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打造就业品牌工程,打通专业、产业、就业“三业”,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人才智力资源。

一、“强专业”,夯实高质量就业人才保障基础。

一是主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校围绕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十强产业和烟台市“9+N”重点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超前布局相关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业、专业、就业一体化发展。近三年新增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专业2个,停招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三业”契合度不断提升。二是持续完善学生培养方案。学校积极调研市场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紧跟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要求为依据,建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教学实验与企业岗位技能相连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链接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过程导向教学等方式,强化供需匹配的人才培养改革,实现教育链与人才链紧密衔接。三是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把毕业生就业状况、招生录取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作为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和招生计划制订的重要内容,利用就业大数据,重点布局社会需求高、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支撑,毕业生留鲁留烟率逐年提高。

二、“链产业”,一体推进成果转化、协同育人与高质量就业。

一是积极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学校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研产‘三个一’融合工程”“城校共建”“产教城融合”发展等模式,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紧紧围绕区域“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以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和地方急需的高精尖人才。二是大力实施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学校既立足于当前为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又着眼长远构建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工作机制。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带头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挖掘更多就业岗位资源,积极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2023年春季以来,共走访用人单位332家,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到企业充分就业。三是强化就业需求导向,组织公共就业服务走进校园。建成烟台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站,设置“职业指导”“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服务专区,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引导鼓励毕业生报名参与志愿服务、投身基层干事创业。邀请优秀企业家和人社部门相关专家进学校、进课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政策宣讲活动,增强学生对企业、就业政策的了解,切实提升学生到企业就业意愿。截至8月底,指导和服务学生2000余人次,开展各级各类讲座30余场次。四是建立常态化促就业合作机制。学校与省内200余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建立就业创业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订单式培养”、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等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对外服务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在市场资源、设施设备、实习实践等方面的优势,在项目合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产业与就业的有机联动,实现人才供需更好对接。

三、“拓就业”,打造高质量就业品牌与特色。

一是强化平台建设,发挥“互联网+就业”作用。学校充分利用就业公众号、网站、国家24365招聘服务平台,推荐优秀企业岗位,实时向学生推荐就业岗位。开展线上直播带岗、直播带人等特色活动,推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云端洽谈”。邀请知名企业资深HR做客直播间,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求职思维、转换求职视角,提升求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年以来,学校共为毕业生人均推送有效岗位信息10.2个。二是积极申报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申报为切入点,聚焦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定向人才培训、重点领域技术对接等领域,坚持靶向发力,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2022年共立项17个项目,助力企业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打造全覆盖、功能化、特色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三是开展重点群体帮扶行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深入学院调研就业困难群体和有创业意向学生情况,建立困难毕业生帮扶数据库,根据实际需求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岗位推荐、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帮扶,积极组织重点群体毕业生参与“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截至8月底,共帮扶指导就业困难学生500余人。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517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