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将职业教育作为市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建立“党政一把手共同负责”的领导协调机制,推进产业发展与职教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建设。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职业教育支出7.75亿元,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重点办学指标达到全省前列,职业教育成为临沂招商引资的品牌、工业强市的支撑、人才强市的枢纽。
一、加快构建职教发展格局,推动由常规型向内生型转变。
一是推进资源“一体化”。将职业教育资源补充纳入“十四五”重点项目储备库,规划投资162亿元,新建改扩建18处职业院校,预计提供学位6万个。按照“一县一特色”原则,升级改造10处专业集聚的职业学校,在县区建设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着力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学位充足、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的衔接式一体化发展模式。二是推进经费“效能化”。印发《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技能人才强市的十条措施》,进一步明确新增教育经费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公办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今年1-5月,市财政争取中央、省级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奖补资金6800万元,较上年度增长9%,列支职业教育奖补资金1100万元,足额拨付、逐年增加,充分激励带动各县区和社会资本持续投入职业教育。争取59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22.66亿元专项债券额度、21亿元发行额度,全部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统筹4000万元资金,用于校地企融合发展。三是推进奖惩“绩效化”。全面落实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改革指导意见,推动财政按照实际聘用人员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核拨经费。发布《临沂市产教融合组合激励政策清单》,对企业参与职教事项“一事一议”提供启动经费,探索健全完善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绩效考核体系。
二、加快构建职教人才格局,推动由培养型向培优型转变。
一是产业导向、内涵“培优”。建设10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优先发展产业急需类专业,加快建设人才紧缺类专业,2023年,全市新增焊接技术、中草药栽培等专业点41个,有效提升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匹配度。二是强师优教、路径“培优”。深入实施“头雁领航”“校长管理能力提升”“职业教育沂蒙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人才建设工程,年均提供45万元资金用于奖补优秀教学创新团队。投入2000万元研发立体化教材,7门教材列入国家“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开创全国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先河。教学培养质量逐年上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三是工学并重、实践“培优”。常态化组织参与技能竞赛,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奖励。2022年至今,全市累计斩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牌94个,中职学校一等奖数量、国家级赛事入选人数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三、加快构建职教融通格局,推动由提供型向需求型转变。
一是多样化搭建培训实训平台。推动产业学院校企共建、产业链实习实训、精准订单培养,积极建设与国际通用证书衔接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总投资5.66亿建设2处市级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134家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企业大学、培训中心,316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专门职工培训机构。二是多层次提升共建共富能力。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骨干、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和关键技术攻关,参与地方特色产业生产标准制订和区域产业特色培训教程开发。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点达180个,专业共建率45%,共建实习实训基地500个,订单培养学生数1.5万人。三是多维度对接专业产业链接。出台《临沂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年)》,争取高职学校、技师学院建设2-4个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重点专业群,中职学校重点发展2-4个骨干专业,市级统筹、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骨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加快构建职教创新格局,推动由院校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是走进“田间地头”服务乡村振兴。探索“菜单式”点学课程,广泛开展城乡劳动力、乡村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的技能提升培训,3所职业院校与当地政府开展联合办学,17所职业院校定点帮扶19个镇村社区,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校1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校4处,职业院校技能培训项目年均服务人次超15万。二是搭建“一体两翼”赋能产业发展。在区域方面,按照“4+N”的总体布局,成立沂河新区、高新区、临港区和临沂商城高位推进、各县区多点开花的产教联合体。在产业方面,组建17个产教融合共同体,规划覆盖32所学校、31个产业园区、106个龙头企业。三是聚力“对标赶超”探索区域融合。筹建鲁南职教联盟红色教育育人工作委员会,有效融入鲁南职教联盟和鲁南经济圈产教联合体。斩获“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奖项近20个,“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1所中职学校获小组第一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