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家庭教育事业发展,构建“四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和综合素养的关注度从 11.28%升至42.56%。
一、强化两项机制,实现共育质效全程保障
一是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教体、文明办、关工委等8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的意见》,构建覆盖全区的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服务体系,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目前,已建立社区家长学校9所,受众2000 余人次。二是建立家庭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先后印发《家庭教育示范校动态管理机制》《名师工作室动态管理机制》《家长学校建设及管理办法》《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标准》等相关政策文件,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健全、更完善。加强对28所家庭教育示范校、7 个名师工作室的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工作研讨会、现场会,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管理记录,每3年进行复评。充分发挥“区级—学区级—校级—年级—班级”各级家委会、30 余个学校家长学校在学校教育中的辅助作用,为家校沟通搭建桥梁。
二、实施三类课程,实现共育载体全域推动
一是创新实施专业家长课程。以《牵手两代》课程为依托,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家长提供全面教育方法和策略指导。组织各校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建立家长课程教研制度,采用“5+1”备课法(即课前调研、骨干教师备课、年级团队集体教研、二次修改教学设计、三次修改定稿5个备课环节,1位年级主任全程指导),利用“215”方式(即校级和年级2级巡查,1份家长学习意见反馈表,从备课、上课、授课反思、家长作业、家长意见反馈5方面评价家长课程的有效度)对家长课程进行评价,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促进专业家长课程高效落实。二是统筹开展大讲堂系列课程。线上线下同步开设主题大讲堂,先后邀请9位家庭教育专家深入到农村学校父母大讲堂,受益家庭4000余户。三是增设实践体验课程。依托坊子博物馆、图书馆、玉泉洼农业生态基地 3 处实践基地,开展亲子研学;激活村庄教育文化资源,组织元宵节猜灯谜、腊八节熬腊八粥等10余种节日活动;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以云展厅为载体,打造线上展示课堂30余节,通过公众号展播亲子实践视频30余个。
三、开展四种活动,实现共育途径全面覆盖
一是开展问需服务活动。建立全员参与、全生覆盖、全程跟 踪的“三全”家访工作机制,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实 地了解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覆盖全区68000余个家庭。 评选出40个“家访金点子”、30个家庭教育金语金句、60个优 秀“家访手记”,有效促进家校沟通,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二是开展多种共育活动。组织家长进课堂、志愿做助教、亲子共读等活动 90 余场,常态化开展协助执勤活动,实现家校共育,创造浓厚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氛围。三是开展家庭系列评选活动。连续组织7届“爱家” 系列活动、8届书香之家活动及多届智慧家长等评选活动,构建“学校-学区-区域”3层选拔评选流程,评选过程公平、公开、公正,累计1300余个家庭参与并获奖,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水准,促进家庭育人质量。四是开展教师系列评选活动。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教师评优晋级工作中,每年评选家庭教育优质课30余节、家庭教育优秀案例40余个。将家庭教育纳入规划课题研究,目前已有3项家庭教育专项课题顺利结题,2项成果获政府成果奖。
四、组建五级团队,实现共育使命全员参与
一是建立五级专业团队。建立区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名师工作室、总协调员、骨干教师、班主任五级专业工作团队,实现团队引领、区域推进。以4个市级、3个区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整合优质资源,通过家庭教育专业培训、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手段,引领骨干教师、协调员、班主任等家庭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整合形成专业高效的家长课程资源,为区域家庭教育发展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二是成立五级家长团队。成立由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区、学区、学校、年级、班级”五级家长委员会,实现建会全覆盖。通过“好家长”“优秀家委会”“智慧家长”评选等活动,引领家委会积极开展工作,提高全区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和科学育儿水平。三是提升团队综合素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精准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提升家校社育人队伍素质。每年组织家庭教育总协调员开展2次校本培训、1次专项培训,组织家委会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培训,助力培养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专业素养,提升全域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