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离开的回来了,留下的不后悔——一个乡镇教育事业的变迁

暑假已接近尾声,当秋季学期开学,王红红的女儿就要升入初中三年级了。回想起三年前“小升初”时,一家三口再三权衡,最终还是选择在老家——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就读。

与大多数家庭一样,王红红也曾考虑过,到城里买房来换一个选择升学的机会。“这个决心不好下,家一卖一买,面积少了10多平方米,距离远了10多公里。看着家门口的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就决定留在镇上,不折腾了。”王红红说。

她所说“家门口的学校”,是威海市第七中学。记者走进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信息化的教室、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学校体育馆里,校排球队正与兄弟学校进行一场教学赛。虽是初中学校间的友谊赛,但主裁判、记分牌、技术暂停等正规比赛要素一个不少。场地一侧的荣誉墙,陈列着学校在各级体育赛事中赢下的数十个奖牌。

【新华社】离开的回来了,留下的不后悔——一个乡镇教育事业的变迁

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的体育馆里,校排球队正在训练。新华社记者萧海川摄

“不仅是体育,近三年来,学校办学质量得到显著加强,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我们汇集。”威海市第七中学校长宋玲玲说,学校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实践性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同时创新性开发艺体特色拓展课程,学校合唱团演唱的《那段时光》获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一等奖。

这所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的公立学校,曾经面临过学生流失、师资队伍不稳、教育资源城乡不均的难题。2021年3月,山东省创新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张村镇被纳入首批试点乡镇,为破解类似难题带来了转机。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认为教育应当先行。从教育均衡、文化涵养来说,一所优质学校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邵学伦表示,发展壮大乡镇教育,有助于解决“城市学校挤”和“乡村学校空”难题,也有助于扭转乡村教育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的惯性。

“教育均衡与城乡一体化,始终是环翠区的发展理念。推动落实强镇筑基试点,让我们更有能力实现‘家门口有好学校、孩子有好老师、享有与城市同等条件的教育’。”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王艳华表示,优质均衡教育对当地经济活动、人才引进等带来的红利正逐步显现和扩大。

张村镇党委副书记刘杨告诉记者,得益于强镇筑基行动试点工作,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顺利推进。在交流服务期满后,20多名教师选择继续留校任教,继续支持乡村教育发展。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当地生源稳定率逐步提升,小学生增长率5.9%,中学生增长率14.3%,更有195名流失的学生选择回归家乡就读。

山东省教育厅表示,近三年来山东投入9亿元扶持659个乡镇开展了强镇筑基行动试点,覆盖全省58.4%的乡镇。以省级试点镇为例,共获得优秀教师补充1813名,新增骨干教师2803名,组建教研团队1085个。首批试点的65个乡镇,有196所学校和幼儿园实现6687名学生回流。(记者萧海川)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422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