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煙台大學充分發揮地處山東半島沿海區位優勢,緊緊圍繞“海洋強省”戰略,緊密對接現代海洋新興産業的人才需求與科技需求,充分發揮涉海學科對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全力激發藍色科技創新動能,大力開展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服務海洋經濟發展,努力打造省内一流、國内知名的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一、搭建海洋科技平台,爲“海洋強省”建設提供人才“源動力”
爲助力海洋學科發展,學校搭建科研平台,大力建設“高端海洋工程裝備智能技術”和“現代海水養殖與食品加工質量安全控制”兩個海洋類山東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與知名企業和高端研究院所合作共建了海洋漁業環境監控與工業化養殖裝備工程技術、人工魚礁工程技術、海洋牧場工程技術、現代海洋漁業工程技術等4個山東省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爲加快海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步伐,學校整合資源,與傑瑞集團、德邦科技、中科院過程工程所、中科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研究院、山東智慧海洋研究院、煙台大學海洋工程研究所、煙台大學藍碳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進一步深化産教融合改革,共謀校企合作新篇。做爲省内唯一以深遠海養殖爲研究主題的科研平台——魚類深遠海養殖煙台市工程研究中心,将進一步強化我校水産學科優勢特色,持續增強服務海洋經濟發展能力,努力爲提升煙台市水産種業、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相關産業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影響力做出新的貢獻。
二、聚力海洋科技創新,爲“海洋強省”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力”
近年來,煙台大學大力加強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海洋産業大數據融合、交易、衍生服務,承擔國家海洋局“基于海洋高端裝備的大數據與智能制造技術服務平台項目”,獲得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資金1200萬元。通過該項目建成的海洋高端裝備産業大數據平台,已服務企業150家,上市企業3家,瞪羚企業3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方式,累計直接經濟效益5638萬元,形成了面向企業、科研院所、人才、第三方機構的線上綜合數據服務應用示範,并建成海上試驗基地和海工裝備設計技術支持系統,有效帶動了海洋高端漁業裝備的發展,爲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修複海洋生态環境、拓展海洋漁業發展空間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此外,機電汽車工程學院郭忠教授帶領的海洋石油鑽井平台樁腿熱壓模具科研團隊,承擔了“國之重器”海洋平台“藍鲸一号”關鍵部位“M2模具項目”的研制,使得每建造一座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節約資金3600萬元,提高了我國海洋石油裝備的國際競争力,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海洋工程研究所柴永生教授帶領的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技術團隊研制的高精度聲學豎井升降裝置作爲應用推廣的關鍵設備,打破了國外對水聲定位技術的壟斷,爲我國“大洋一号”“向陽紅09号”等遠洋科考船,以及爲我國“蛟龍号”載人潛水器和深海水下聲學拖體等提供了水下精确定位服務。
三、推進校地融合發展,爲“海洋強省”建設提供發展“驅動力”
近年來,煙台大學與煙台海事局、海警局、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冰輪集團、東方海洋集團、明波水産等企事業單位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協同推進“海上糧倉”建設,完善水産品質量追溯體系,打造全國重要的海洋牧場示範區。
海洋學院漁業資源與生态環境團隊主持編制了《煙台市海洋牧場發展規劃》《煙台市海洋牧場百箱計劃三年行動方案》以及《煙台市深遠海養殖試點方案》等區域重要海洋産業發展規劃,推動了更高質量的海洋經濟示範區和現代海洋強市建設。該團隊還牽頭主持建設煙台市“海洋牧場科教中心”校地融合平台,實質性推動校地雙方在産業協同、資源共享、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主持開展山東半島南部海域中國對蝦和海蜇的增殖放流效果評價工作,對于規範增殖放流流程、保護山東近海生物多樣性、恢複生态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爲政府主管部門制訂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政策提供科學支持。
此外,海洋學院邱盛堯教授團隊承擔山東省農業重大應用技術創新項目建設的“耕海1号”網箱平台,是國内首制的集海水養殖、休閑漁業、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海洋文旅于一體的海洋牧場綜合體平台,将智能化漁業養殖、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海上垂釣和休閑漁業有機融合,爲我國海上綜合體平台的建設和運營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推動構建了海洋牧場一三産業多元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對引領我國濱海旅遊、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等發展作用日益顯現。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