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党委把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宣讲的根本遵循,突出理论宣讲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在宣讲队伍建设、宣讲内容组织、宣讲形式选择、宣讲对象把握、宣讲场景应用等方面改革创新,塑造了“多元化、立体式”宣讲新机制,实现了理论宣讲高站位、接地气、全覆盖,打通了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建强宣讲队伍,讲出心得感悟层次感
学校根据分层分类分众开展宣讲的现实需要,组建三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一是由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院级党组织书记组成的“领航科大”宣讲团,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深入师生员工中讲授专题党课,做到“率先学习、率先研讨、率先上党课”;二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组成的“理响科大”宣讲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生理论功底优势,面向校内外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三是由专业课教师代表、辅导员代表及骨干学生代表组成的“传新科大”宣讲团,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讲、以讲传教,增强宣讲互动性、感染力、有效性。通过建立青年讲师的成长档案,推动建设集青年讲师登记、管理、培训、交流分享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成长档案,为青年讲师学习交流、共促提升搭建平台。通过创新分片区示范宣讲等形式,增加线下宣讲频次,借助此类机会,同步开展周边青年讲师座谈交流沙龙,增加面对面交流学习机会。
二、深研宣讲内容,讲出民族复兴自豪感
一是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引领青年学生关注、学习、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把着力点聚焦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上,聚焦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聚焦到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上。二是依据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将理论讲授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真正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进步。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事业中,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
三、创新宣讲形式,讲出百年辉煌真实感
学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以鼓舞人心、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一是用好校院两级官网、融媒体矩阵等平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推介百年大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二是倡导精准宣讲,探索开展“订单式”宣讲,面向青年“配送”宣讲“订单”,以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短视频为主要表达方式,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参加党的二十大的经历感受,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更有活力、更富吸引力、更具生命力。三是将宣讲主题菜单化,动态更新宣讲团成员和宣讲主题,升级宣讲的标准化和时代感,实现“需要什么讲什么、缺少什么讲什么”的供需平衡。四是创新“理论宣讲+文艺宣传”“线上宣讲+线下活动”“集中宣讲教育+志愿实践活动”等“接地气”的宣讲方式,坚持把“面对面”线下宣讲和“点对点”网上互动结合起来,推送宣讲微视频20余条,奏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大合唱”。
四、聚焦宣讲对象,讲出时代青年使命感
一是在宣传对象上,把青年师生作为宣讲的主体对象,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宣讲团、宣讲组作用,把党的创新理论带进每一个支部、每一个社团、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宿舍、每一名师生,在学校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全覆盖,通过专家宣讲、榜样宣讲等提高宣讲深度,通过文艺宣讲、情景宣讲提高宣讲热度,持续创新宣讲机制,变“阶段热度”为“长久长效”。二是在宣讲选题上,把青年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深入调研基层群众的需求和喜好,订制富有青年使命感的宣讲内容,变“大水漫灌”为“按需滴灌”,确保理论宣讲“有意义”。通过青年群众的“身边事”说清“大政策”,讲好“日常话”“贴心语”,确保基层宣讲“有意思”又“有意义”。
五、拓宽宣讲场景,讲出高校社会责任感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打造“宣讲+红色基地”“宣讲+品牌栏目”“宣讲+实践调研”等多场景模式,持续打造多元化、立体式宣讲。一是打造“宣讲+红色基地”宣讲场景,全校师生在报告厅、红色文化长廊、党史纪念馆、社区讲堂等校内外宣讲100余场。二是打造“宣讲+品牌栏目”宣讲场景,充分挖掘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网络平台线上红色资源,增强学习宣讲活动的时代感。三是打造“宣讲+实践调研”宣讲场景,坚持守正创新开展社会实践,积极推动宣讲活动走进基层、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依托“青年之家”、“青年驿站”等青年活动阵地广泛开展分众化、面对面的宣讲,以“青年化”语言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讲深、讲全、讲到位,着力打通青年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团结带领广大师生永远跟党走、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发展特色,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创新驱动战略、教育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宣讲内容有效送到“寻常百姓家”,让理论宣讲成为服务学校事业发展、服务行业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大思政课”。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