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山東農業大學秉承“學用結合、學以實爲貴,育人爲本、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以強農興農爲己任,探索實施“入學有編、畢業有崗”農科生招生就業改革,聚力培養“一懂兩愛”新型高水平農業應用人才,助力鄉村振興。通過5年實踐,構建了“四課融通、四層實踐、三導師、三聯合”農業技術應用與推廣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聚焦鄉村振興,培育專項人才。鄉村振興首要是人才的振興。爲切實解決鄉村基層高水平農技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用不好”的問題,學校特選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水利水電工程等6個國家級一流專業,開展“政、校、地”三方聯合培養公費農科生,實現“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共同開展實踐教學、共同關注學生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格局,着力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受歡迎”的鄉村基層農技人才。山東農業大學現有在校公費農科生703人、合作縣市區78個。2022年首批128名公費農科生紮根鄉村一線助力鄉村振興,受到鄉村基層廣泛歡迎和認可。
聚焦鄉村振興,深改課程體系。課程體系關系人才培養目标的實現。學校根據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重點在鄉村規劃、鄉村治理、鄉村文化、鄉村環境、鄉村發展等方面,重構了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新增農村公共管理學、智慧農業學、多功能農業學、現代農企經營管理、現代農業經濟學等多學科融合的系列課程,并形成了特色校本教材。構建形成了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鄉村文化課“四課融通”的理論課程體系,從基礎到專業,從專業到社會,四類課程融通互促,爲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聚焦鄉村振興,強化實踐教學。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其中提升人才的實踐能力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内容。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農業大學構建并實施了農科類專業教學、科研、生産三結合,适應經濟建設需要的教學體制,爲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此後,學校農科類專業堅持實施“教學—科研—生産結合、基礎實踐平台—專業實踐平台—綜合實踐平台”的實踐教學模式,取得顯著成效。進入二十一世紀,爲進一步滿足“三農”應用人才培養的需求,建成了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和崗位實踐“四層次”實踐教學内容體系,在專業導師、行業導師和崗位導師等“三位導師”的指導下開展實習實踐,實現了思政教育、專業教育、科學研究、産業實踐與創新教育的“四融合”,爲經濟社會培養了一批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聚焦鄉村振興,政校地聯合培養。着眼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新業态,按照“供需反轉、互融互促”育人新理念,前置産業人才需求側目标,完善人才供給側培養體系。與地方政府、事業單位、行業企業共建課程、共建平台,将他們的育人資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政校地三聯合”育人新模式。與山東省15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共建實習實踐導師隊伍,共建教學科研實踐育人基地28個,與18家知名企業成立8個産業學院,構築協同育人長效合作機制,開展名師講堂、職業體驗、技術培訓、技能比賽等系列活動,有效縮短教育教學與生産實踐的距離,實現教學與生産無縫對接,全面強化了農業人才培養和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作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中堅力量,山東農業大學将繼續牢牢抓住培養“鄉村振興實用人才”這個牛鼻子,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闆,着力培養“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優秀“三農”人才,以實際行動爲農業強省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