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 南 省 教 育 厅
湖南以“五个紧密对接”
提升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
湖南着眼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近日,省教育厅、省工信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我省高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等6个方向对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方位调整、全链条设计,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打造“三个高地”、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科学设定培养目标。湖南摸清产业需求,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文化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厚植学生爱党报国情怀。二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指导相关高校立足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瞄准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前沿、技术演进路线和产业化趋势,科学设定电子信息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三是以强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突破。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注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增强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紧密对接行业前沿,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湖南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强化基础课程教学。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当提高“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理念,注重基础性和交叉性,适度拓宽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如中南大学数学和物理课合计学分达总学分的15.8%。湖南农业大学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课程学分占比达30%。二是优化更新专业课程。主动顺应“云大物智移”等电子信息产业新趋势、新业态、新应用,及时增补更新教学内容,设置人工智能技术、工业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电子信息技术前沿课程。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开设了《人工智能》等前沿选修课。湖南工商大学开设了《机器视觉及工程应用》等学科交叉课程。南华大学开设了《企业级软件产品设计与开发》《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测试》等应用课程。三是深化课程共建共享。及时跟进并引入行业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和网信课程,共融共享共建专业教学资源。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电子信息类科研和实训平台,加强专业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共享,解决高消耗实验设备建设困难问题。
紧密对接岗位需要,提升实践教学环节。湖南坚持从岗位实际出发,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及时调整专业技能实践内容,加强电子专业技能训练,拓展综合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是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比重。明确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学分的25%。专科阶段从第2学期开始、本科阶段从第3学期开始,每学期为学生安排不少于1个星期的专业实践。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配齐必要的实验设备,大力改善实验条件。推动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并及时进行迭代更新。三是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建好用好一批高水平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如湘潭大学建立了“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平台”,已建设2门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湖南工程学院突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100个电路、100个程序的“双百工程”训练。吉首大学筹建了电子科技创新与竞赛基地、电子通信、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等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
紧密对接合作企业,建设校企联培基地。湖南进一步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和空间。一是高标准推进基地合作建设。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产业园区深度合作,鼓励高校通过共享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等方式,建设兼具教学、研发、生产、创新创业等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目前,我省已立项1个国家级、30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国家级、4个省级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二是高质量推进基地管理运行。增强基地合作企业在制定培养方案、选择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参与度,激发合作企业的内驱力。组织学生赴基地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进行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
紧密对接技术人才,建强高水平师资队伍。湖南做好“请进来”“走出去”文章,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人才交流互动,全面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一是打造“创新型”教师。培养和汇聚一批富有专业知识、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青年教学骨干。支持高校聘请电子信息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高管担任高校兼职教授。如湖南大学聘任了70余名校外学者、企业家、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湖南理工学院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二是打造“双师型”教师。支持职业院校采取“聘”“送”“进”“带”等方式,突出专业能力和行业实践经历,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打造“实践型”教师。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高校和知名企业参与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基地,培训大批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理解力的教师。鼓励教师参加产业界有公信力的资格考试、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