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日报“深读”版长篇刊发《不一样的路 一样的精彩——聚焦福建职业教育改革(上)》,围绕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深度报道福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情况新成效。
黎明职业大学的学生在上实训课
黎明职业大学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工作室学习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安全与环境学院开展安全防护装备穿戴实训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开展画图实训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开宗明义——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不是“层次”教育。
如今,职业教育既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如何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在新法落地实施一周年之际,记者进校访企,观察福建职业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打通“断头路” 构建“立交桥”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那么,如何打通“断头路”、构建“立交桥”,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
来自厦门的林凯是我省首批职普融通试点生,在转入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就读之前,他在中职学校“蛰伏”了一年。
2021年中考,因为发挥失常,林凯与高中失之交臂。心有不甘的他,听取班主任的建议,填报了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职普融通班,成为首批职普融通试点生。
职普融通试点,是一种由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4月,入选全国职教高地试点的厦门市选定两所中职学校和三所普通高中学校,在省内率先试点职普融通。
首批试点学生共有96名。按照相关规定,他们第一学年分别在两所职校进行培养,参加高一年级全市质检,并按照两校职普融通班成绩排名进行自主报名,前30%学生可申请转入普高。
“初进职校时有点茫然和忐忑,但学校为我们试点班单设教学课程,聘来经验丰富的教师,再加上班级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很快便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林凯回忆道。
同样放下顾虑的还有林凯的父母。“除了校园环境和职业教育课程有些许不同,其他感觉跟高中一样,尤其是学习氛围。”林凯的父亲说,“孩子在校这一年,学校每个月都会与我们沟通一次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班主任更是经常电话家访。在孩子顺利转段进入高中后,职校的校领导还率队前去看望鼓励孩子。”
因为这段特别经历,林凯一家刷新了对职业学校的传统印象。“我原以为孩子进了中职,学习生涯就到头了。没想到现在中职学生可以通过三二分段制、五年一贯制、中本贯通、中高本贯通、职教高考、对口单招、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等多种渠道升学,除了升入高职专科以外,也能升入本科。”林凯父亲说,“孩子所在的中职学校升本率挺高。坦白说,如果不是孩子坚决要上高中,我会支持他留在中职升本科。”
学生家长对职业学校看法的转变,让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校长杨经葵倍感欣慰。他说,职普融通的关键是融通课程的体系化、综合化设计,既要考虑学生二年级转段的“双出路”,又要考虑学生自愿选择、学分认定、学籍互转等问题。学校在一年级既对标普高课程,同时开设职业教育通识课程,并利用职教周、技能节等活动组织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改变观念,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
作为当地试点的两所职校之一,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职普融通班共招收49人,超过一半实现了全市排名进步,15人完成转段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不仅如此,该校2022级招生分数线也大幅提高,优质生源明显增加。
不过,面对职普融通改革,杨经葵也坦言,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关注的重心,仍在于能否通过职普融通转入高中以及升学率等问题。在职普转段比例和人才定制培养的双重挑战下,提升“学校的关键能力”更是职业院校发展所亟需面对的挑战。
“向上发展”刚需 激发课改动力
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采访中记者发现,通过职普融通试点转段成功的学生虽然不多,但抱有“读完中职要上大学”想法的中职学生比比皆是,表示“专升本之后还要读研究生”的高职学生亦不在少数。
在学生“向上发展”的刚需面前,如何建立与“就业和升学并重”相适配的教学课程,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激发出不同学段职业院校共同的课改动力?
今年福建省高职分类考试中,省属中职学校——福建工业学校的汽车专业有33名学生上线本科,占全省职业本科院校面向中职汽车类本科招生指标的45.83%。不仅如此,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学生还入围2023年本专业国赛的全部两个项目。
亮眼成绩由何而来?该校汽车专业教学部主任余茂生介绍:“我们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直保持动态优化,目前课程由‘宽基础’的底层共享模块、‘强技能’的中层分立模块、‘活模块’的顶层互选技能模块组成,尤其在顶层互选模块环节,我们将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进行拓展,按‘三个月校内理论、三个月企业实践、校内强化学习、技能认证’的‘校企、工学双交替’教学模式展开。”
此举不仅解决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更让课程体系最大程度上适配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中高本贯通培养、全国技能大赛各赛项规程、汽车领域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
“高职学校必须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调整。修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建设与之匹配的教材及课程资源,实现中职—高职—本科(中高本)之间衔接有序,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国家双高”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高杰分析认为,随着“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来自中职学校的生源比例将越来越大。高职学校面临着教书育人模式、管理模式转变的新挑战。
不过,他同样认为,“就业升学并重”中的升学,仍然以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升学为主;高职院校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职业”特征不应改变,应该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譬如在同一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学生有无升学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育资源。”
打破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设置了32所职业本科学校。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在教育部的统筹安排下,我省将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建设,积极扩大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规模,逐步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招生比重。
高职与职业本科,在人才培养上最大差异何在?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吴滨如认为,差异在于能否前瞻性地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职业本科要对行业发展有准确的预判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职业本科的专业建设既要体现‘职’又要体现‘高’,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进行系统设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强化师资建设 加快补齐短板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无论是打造核心课程,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还是优化课程供给,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高素质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始终最为关键。
但“当好职业院校的老师不容易”却是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感慨。今年4月中旬出炉的《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面对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上存在“教师专业能力不适应产业升级需要”“教师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形态变化”“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的现状给教师自身能力带来挑战”等诸多不适应。
专家指出,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并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度,健全教师引进、培养、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校企联合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进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
“结构化模块式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师当前最亟待提升的能力。”福建工业学校汽车专业教学部主任余茂生认为。该专业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装配与检测”课程,从去年开始改变以往“一课单师”为“一课多师”的“组队”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学单元变每周四节课为两个教学周,教学场所由教室转移至车间,教材以工单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也相应调整。同时,校企“双导师”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评价。这些改变在得到学生点赞的同时,也让教师感受到“分工协作”带来的新考验。
位于泉州的黎明职业大学是我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该校数控专业教师曾喜娟说:“我原来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没有接触过机器人。学校开设机器人相关课程之后,我们教师要先到企业学习。而应用机器人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一开始我们只要会一些基本应用编程就够了,但是现在机器人融入了机器视觉等新功能,我们得不断地保持学习,才能了解最新的行业需求和技术知识,回来教给学生。”
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不同,不但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更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既要会讲,更要会做。因此,职业院校都千方百计地让教师“接地气”。
“学校制定了《教师挂职管理办法》,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下企业挂职两个月。挂职期间必须为企业完成一个技改项目;回来后必须有一份与企业共建的活页式教材。”黎明职业大学副校长李云龙介绍说。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健康生活学院院长庄培荣说:“学校采取补贴等激励的方式激发老师去拓展知识面,提升‘企业素养’。”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今年,省教育厅联合省财政厅组织实施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推进师资培训提质增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推进教师队伍梯队发展、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等方面发力,提升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其中就明确了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一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新任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8周。
着眼于教师队伍梯队发展,4月27日,我省唯一一所定位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与国内11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成立全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联盟,抱团推进在职教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提升职教教师专业化水平。
同时,省教育厅日前公布首批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育建设项目名单,明确将用一年时间培育建设69个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不断发挥名班主任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和最大特色,但如何推动职业院校育才和企业用人的精准匹配,找准校企双方的结合点、共赢点,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对此,我省有哪些探索实践?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