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立足校内资源优势,构建“课程教学+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的“六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局面逐渐显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构“两化三融合”课程体系
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相融合,确立“厚基础,强素质,促发展”传统文化育人理念,形成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两化”体验式育人模式,以及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必修与选修相融合的“三融合”课程结构。开设《经典诵读》《粮食文化》等必修课程,开展家国天下、强国有我爱国主义教育;开设《书法》《鲁绣讲堂》等选修课程,强化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主课堂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实现了“课程活动化”,同时将实践活动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活动课程化”,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让教学一线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有力阵地。
二、组建学生社团联盟,创新第二课堂实践路径
学校建有国学社、汉服社等20多个传统文化类社团,组建以国学社为代表的社团共同体“传统文化联盟”,积极参与到学校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节、读书文化节、阳光体育节等重大品牌活动中,传播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依托专业型学生社团,打造校内传统文化实践平台,聘请鲁绣非遗传承人张京艳每周来校上课,邀请烟台剪纸传承人朱曼华现场传授剪纸技艺,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深入推动地方传统手工艺文化在高校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三、搭建多元育人平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秉承“粮食情怀+行业特色+文化精品”文化格局,依托党性教育基地,搭建红色文化育人平台,积极运用互联网和新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丰富思政育人第二课堂;依托粮食文化基地,搭建行业文化浸润平台。学校建有粮食文化基地——粮食文化主题公园、粮食商贸文化展馆、行业人才培养中心、粮食文化科普基地,多维度传播“诚信、粮安、节俭、大同、奉献”的粮食文化精神;依托图书馆和孔子文化广场,在校内搭建文化传承平台,同时在胶东民间艺术馆建立校外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每年开展活动20余次;依托美术馆和艺术馆,搭建美育育人平台。与烟台美术博物馆合作建设“校园美术馆示范点暨校馆联盟基层美育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开展艺术讲座、美育教学、艺术展览等活动10余场。
四、致力传统文化研究,提升师资专业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研究工作,借助全省唯一粮食特色高职院校的行业背景,联合发挥专业和地域文化优势资源,成立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胶东花饽饽产业研究院、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鲁绣)、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非遗剪纸艺术)、朱曼华剪纸传承基地、孔子学堂、烟台作家书库、烟台书画家基地,建立校内外“双师”传统文化科学研究团队,以基础教学部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基础,把德育教育融入不同专业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合“思政育人”,强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
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育人平台、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辐射带动所在社区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到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进行吟诵专题讲座,选派乒乓球专业教师为烟台市艺文小学传授国球技艺。2022年,“悦家庭修齐讲堂”立项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让传统文化走进社区,提升社区居民的传统文化素养。
六、创建平台丰富载体,展示传统文化成果
学校每年举办传统文化节、读书文化节,邀请烟台莱山文化馆、非遗文化传承人、技艺技能大师等走进校园,现场展示鲁绣、剪纸、书法、篆刻、面塑、彩绘、草编等一项项传统文化技艺。举办各类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展,建立了非遗作品展厅。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鼓励广大师生在竞赛中树自信,在竞赛中求发展。举办高校经典诵读与语言文字工作学术论坛,加强与其他兄弟高校、社区、行业企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交流。
接下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将进一步丰富完善“六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持续抓好载体建设,拓展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粮食文化和非遗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和办学优势,在高质量推动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发展中,不断贡献商务智慧和商务力量,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增值赋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