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職院:“七個推進”打造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近年來,濱州職業學院全面推進創新創業、産教融合、專業建設、課堂教學現代化、實習實訓能力提升、文化引領育人等重點工作,着力打造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制度建設和内涵建設,制訂《濱州職業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管理辦法》,組織各類師資培訓,200餘名教師獲得創業講師培訓合格證書、SYB培訓講師資格證書,2名教師獲得“優秀創業導師獎”; 發揮專業優勢,與“行知學徒網”共同開發14個工種19個技能培訓課程開發包,3個工種獲批社會培訓評價組織、15個工種獲批培訓資格;引導大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獲國獎1項、省獎11項;開展創業培訓,面向未就業大學生、下崗職工、企業職工、退役軍人、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重點人群開展技能培訓,實現社會培訓2500萬元。

推進産教深度融合。精準對接“十強”産業,牽頭成立全國現代生活服務業産教融合聯盟、全國高端鋁智能制造産教聯盟等八大職教聯盟,組建中裕、中興協力ICT等四個産業學院,與魯南制藥、山東京博、華紡股份等龍頭企業共建冠名班62個,訂單人數達3720人;與縣區開展全面戰略合作,共建大學科技園、附屬康複醫院,導入整合優質企業資源與教育資源,助力“學教研産城”融合發展;教師團隊實施“學訓賽創”融合教學模式,将行業标準、國賽重難點、“1+X”知識點融入課堂教學,科學制定培訓計劃,“一對一”開展個性化幫扶指導,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大大提高同學們的職業技能水平。

推進專業質量提升。按照“以産業鏈建專業群,以專業群建二級院”和“以群建院、以群強院”思路,主動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和産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重構護理、裝備制造等8大專業群,專業群設置與區域重點産業匹配度達100%,與行業領軍企業共建專業比例達21%,畢業生本地就業率40%以上;牽頭制定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設置标準、專業設置和教學标準,牽頭修訂全國社會服務類專業目錄,開發1+X證書标準3個,“1+X”制度試點專業覆蓋率達60%以上。

推進課堂教學現代化。完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平台、優化升級雲班課平台、開發移動端學習平台,提升課程覆蓋面;制作線上雲教材23本、課程标準51個,開發教學包126個;大數據管理平台分析顯示,累計上傳資源總數16.8萬條,學生資源查閱745萬人次,70%以上課程實現課堂教學“全過程、全行爲、全内容”大數據記載。

推進師資隊伍建設。柔性引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後稷學者”趙善廷教授爲“渤海學者”,選派45名教師參加1+X證書制度試點專業教師國家級培訓、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省級示範培訓,90名教師參加高職院校名師工作室和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台青年教師職業能力提升在線培訓,1名同志被評爲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同志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2名同志被評爲十佳濱州專業技術帶頭人、十佳濱州首席技師;改革“骨幹教師+團隊”培養模式,制定骨幹教師創新團隊培育标準和相應制度,1個團隊被确定爲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聘任38名外聘教師,其中教授9人,承擔34門課程,,聘任77名企業行業有經驗的專家、能工巧匠來院擔任校外兼職、兼課教師;加強骨幹教師培養與梯隊建設,評選出10名教學名師、24名專業帶頭人、50名青年骨幹教師。

推進文化引領育人。邀請技能大師來院作 “弘揚工匠精神”專題報告,營造 “弘揚工匠精神,傳播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良好氛圍。舉辦校級“青馬工程”大學生骨幹培訓班,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持續落實學院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實施意見和課程思政實施意見,打造思政“金課”,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聚焦高端、打造精品,每周舉辦一次魯彬之文化沙龍、學術講堂活動;彙編精華内容,結集出版《文化二十講》,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磨砺工匠精神。目前,魯彬之學術講堂已成爲濱州市一道亮麗名片,爲濱州市的文化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提升學生實習實訓。學院2021年投入1.5億元完善實訓基本設施和實踐條件,建設校内實習實訓基地第二實訓廣場和建設升級實訓室100餘個。學院與社會企業行業合作,建設校外實習基地,拓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40餘家。另外,學院發揮智能制造工程實踐平台作用,面向全校、全天候、全方位開放,讓大學生實習實訓的參與率及受益率不斷提高;實行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周調度”制度,确保學生在離校前确定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通過工學雲實習管理平台,對實習質量指标統計分析,提高實習過程管理質量,印制學生頂崗實習手冊和實習指導手冊2萬餘本;組織指導教師通過微信群、QQ群或飛信群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學生走好大學生活的最後“一公裏”, 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促進學生順利就業或創業。

原文鏈接:https://www.duolaoshi.com/21270.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0

評論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