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时代新人等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着力“五个聚焦”工作重点,致力于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艺力量。
一、聚焦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育人模式。
一是山东艺术学院先后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与修复、书法学、戏曲表演等本科专业。二是在全国同类专业院校中首个成立书法学院。三是持续开展“名家传戏”项目,夯实山东传统戏曲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四是成立山东首个年画专业的教学研究机构,培养专业年画研究人才。五是创新“文化传承+产教融合”双驱动实践育人模式,产生了《新沂蒙》《灯塔颂》《沂蒙那座桥》《喜饽饽》等一批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成果。六是创新“艺术+思政”育人模式,构建了“以文育人、以画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以戏育人、以影视育人”山艺特色“六艺育人”体系。2022年,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
二、聚焦文艺精品创作,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故事。
一是近年来,学校围绕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重大工程,推出了《初心·辞》摄影展、“黄河滩区主题美术作品展”、纪录片《河水洋洋》、电影《九道湾》、原创吕剧《黄河情》等主题艺术展演、作品。二是推出了歌颂黄河的原创音乐作品《长河入海》《黄河万古流》。三是原创舞蹈作品《蹴鞠巾帼》和《望道》分别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和当代舞、现代舞终评。四是《状元媒》《昭君出塞》入围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四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五是举办了65周年校庆暨2023“闳美山艺”毕业展演季系列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由点及面地开展文化艺术普及活动,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了文艺力量。
三、聚焦平台团队建设,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高地。
一是山艺共建有1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传统文化研究和培养基地。二是近三年,学校在“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共计12项。三是学校在主题性美术评论、中国窑口文化研究、明清俗曲研究、民族管弦乐研究、山东地方戏曲研究、山东地方舞蹈研究、山东年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2023年5月,学校成立了山东文化“两创”实践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两创”实践研究高地。
四、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活力。
一是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单位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艺先后组织开办17期非遗传承培训班和7期山东省地方戏曲传承人表演培训班,培训传承人1000多人,涉及剪纸、草柳编、泥面塑、木版年画制作、琉璃烧制、书画装裱修复等十多项传统美术技艺项目和吕剧、梆子、柳琴戏、茂腔、一勾勾、五音戏等十几种地方戏曲剧种。二是建设省内4处非遗研培站,举办作品展览、展演100多场,参观受益人数10万人以上。三是学校将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承担30多项各地文物局、博物馆委托项目,抢救保护修复了500多件(处)文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聚焦传统艺术美育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播。
一是山艺建立了包括山东年画雕版博物馆、山东汉画像石馆、于希宁中国画作品陈列馆等在内的博物馆群,收藏保存了年画雕版、汉画像石、鲁锦、山东民间特色剪纸等大量珍品,为优秀文化传承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二是依托博物馆群,以“研究透、讲清楚”为基础,以“用起来、活起来”为抓手,以“接地气、惠民生”为根本,通过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研学教育等多种方式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起了完备的传统文化艺术创新与传播平台。三是2023年以来,艺术博物馆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接待参观研学、交流访问等500余人次。四是依托山东文化“两创”实践研究中心,开展文化“两创”艺术实践育新人项目,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学校通过落实“五个聚焦”,让文化“两创”成为立德树人的着力点,艺术创作的切入点,理论研究的发力点,非遗传承的闪光点,普及传播的落脚点,形成了有规划、有组织、有质量、有高度的文化“两创”一盘棋工作格局,构建起了具有山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下一步,山东艺术学院将以主题教育为重要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指示要求,将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落地落实,推动文化“两创”工作全面起势成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