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示范区教体系统 :大力发展特教事业 帮助残疾儿童健康成长

  济源示范区教体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特殊教育的有关决策部署,把办好特殊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强统筹,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大力发展特教事业,帮助残疾儿童健康成长。

  一、加强统筹,积极汇聚特教事业发展势能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特殊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多方联动。与发改、财政、民政、人社、卫健、残联等部门建立定期沟通、协调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汇聚推动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和问责机制,把“残疾儿童入学率、特教学校标准化”等特殊教育发展重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体系,督促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落实责任,确保特教政策有效落地,推动特殊教育加快发展。

  二、健全机制,不断培植特教事业内生动力


  健全就学机制。坚持“全覆盖、零拒绝”原则,健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就学机制,完善信息上报、入学评估和转介安置机制,与残联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掌握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信息,对摸排出的387名适龄残疾儿童,按照“一人一案,分类入学”的原则,让301名学生在24所学校随班就读,为86名学生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确保所有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就近就便”优先入学。目前,示范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45%;适龄残疾儿童就学安置率达100%。

  健全送教机制。健全送教上门制度,对于需专人护理、不能到校就读的86名残疾儿童,在专业教师对其学习情况开展专业评估的基础上,与家长签订《送教服务家长同意书》,“一人一策”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建立相应的《送教上门手册》和送教档案,由196名教师排班对其进行“一对一”送教上门服务,确保重度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一个也不能少”。

  健全融合教育机制。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特教课程之外,在低年级阶段开设整理内务、洗衣、洗澡等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劳动技能课,通过“生活化”课堂建设,让课程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运用“生活化”,积极提升学生的生存技能;在中高年级开设洗车、烹饪、糕点制作等职业技能课,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奠定基础。

  三、强化保障,努力提升特教事业发展动能


  加强经费保障。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资金,投入50万元高标准建成融“研究、评估、咨询、指导、培训、服务”为一体的济源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9个具有个性化教学设备的资源教室,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特教班、送教上门残疾学生生均6000元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补助学习用品费、补助干预训练费的“三免三补”政策。近三年,共投入530万元财政资金全力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优质教育。

  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积极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15%特殊教育教师津贴。为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按平原镇每人每天60元、山区镇每人每天9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晋级晋升等方面向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倾斜,让他们劳有所得、老有所获。

  加强关心关爱工作。会同卫健、残联等部门建立残疾儿童多渠道帮扶机制,支持帮助学校、家庭和个人开展残疾儿童教育工作,帮助残疾儿童完成学业。2021—2022年,共资助残疾学生1037人次,资助金额73万元;资助家庭困难残疾人子女1951人次,资助金额86万元。组建“翼之梦”志愿服务队、“助学支教”服务队、“爱在指尖、沟通无限”志愿服务队等3支特教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暑期“全员大家访”、冬季“情暖冬日 让爱传递”捐赠帮扶、手语推广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

  大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教体系统的融媒体资源优势,大力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和方法,为普通学校和家长提供科学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广泛宣传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优秀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对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 供稿)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2075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