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子学院:改革专业课程,创新模式方案,推动学校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安排和新举措。近年来,山东女子学院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践行新文科建设宣言,致力新时代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新专业,适应产业发展和业态升级的“新变化”

学校顺应产业和业态的发展变化,顺势增设新专业、发展新方向,推动传统专业提质升级,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更加契合山东省产业升级和业态发展的要求。一是推动传统专业提质升级。学校根据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传统产业和业态的影响,通过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如市场营销专业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以及全媒体营销能力)、增设专业培养方向(如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智慧旅游与信息化方向,酒店管理专业设置酒店数字化运营方向等)等方式推动传统本科专业提质升级。二是论证申报新专业。学校对接国家战略、紧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时增设适应引领时代发展的新专业。近年来,学校获批新上本科专业11个,其中人工智能、跨境电子商务等7个专业为新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占比63.64%。2020年,学校在全国率先申报并获批目录外本科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三是实施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建设。学校遵循“学科专业一体 一流专业引领 集群特色发展”理念,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发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初步形成了老年服务+ 、儿童发展+、 信息技术+ 、文化创意+ 以及经济管理+五大专业集群,有力促进了山东省养老服务、数字创意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新课程”,满足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学校持续做好新课程建设工作,更好的满足三合型(知识复合、学科融合、能力综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一是改造升级传统课程。学校强化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创新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以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切实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成效。三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二是开发建设新课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开发建设了招聘与数智人才测评、人力资本大数据应用、财务机器人实务、财务数据可视化、智能财务共享等课程,以新课程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三是重构完善课程体系。学校重构了三大领域、九大模块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打通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下所有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统一设置学科教育必修课,开设学科教育选修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高质量通识教育、理论思维培养以及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三、重塑“新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新文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和强动能。学校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微专业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是打造特色现代产业学院。学校现建有现代产业学院5个,其中跨院部合作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3个、跨学科合作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4个。数字创意产业学院满足红色基因传承、“新文科”+“新工科”跨界人才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三大需求,探索实施了“三融合、三协同、三平台”的数字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致力培养“会编程的设计师和懂设计的程序员”,有效促进了新文科与新工科专业的融合发展。2021年获批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二是大力推进微专业教育教学。学校通过立项建设,支持各教学院部开展微专业教育教学。目前,幼儿发展与教育在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线上运行两个周期,体育休闲与养生、儿童艺术教育等微专业校内教学运行情况良好。

四、设计“新方案”,凝练人才培养“新成果”

一是开展新文科教学改革研究。学校从2020年开始设置校级新文科改革研究专项,通过研究对新文科建设进行理论阐释,通过实践去进行效果检验。近年来,我校教师主持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7个四新专业研究项目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个四新专业研究成果2022年获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是加强新文科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学校制定出台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微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学校新文科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

山东女子学院在新文科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和教学实践。面向新时代新任务,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新文科建设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为助力新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贡献更多的女院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1971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