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推进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在党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上,他以自已忠诚担当、创新实干,用心血铸就了每一个脚步,锻铸着作为人民教师永不褪色的本色。
陈正,中共党员,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广西五四奖章、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从教十余载,陈正忠诚于党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始终以本为本,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显著,是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广西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入选广西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他主讲的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入选广西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陈正瞄准前沿难题,专注科研创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联合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以及省部级项目8项;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07篇,其中ESI热点论文1篇,SCI、EI收录54篇;支撑了2项国家标准、10项行业、团体和地方标准中的混凝土相关章节;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2项广西科技进步奖。
一、强化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
“思政引领,工程驱动,素质提升”,这是陈正的育人理念,他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他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堂内容,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我国城乡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他结合自身参与的川藏铁路拉林段雅鲁藏布江藏木特大桥工程项目的经历,向学生讲述川藏铁路建设对促进我国边疆地区繁荣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并以此为例向学生讲述努力学好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对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意义,告诉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对我们的使命。他告诉学生,“为国家建设好重大战略工程项目”就是土木人的中国梦。
陈正将建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心。他告诉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为我们提供安居乐业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可能在地震、台风等灾害发生时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教导学生应该对每一项工程负责,对每一张图纸负责,对每一处钢筋负责。他常常对学生说:“在某次灾难之后,有多少人因你的负责而得以幸存,这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一生中最高的荣誉!”
陈正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时也不忘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在指导两名东盟国家的留学生时,陈正在讲授中文论文写作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及典故;在指导学生开展桥梁工程新材料研究时,融入“中国拱桥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技术的同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师生之间的学术探讨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东盟国家的民心相通,为东盟国家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开展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助力中国—东盟国家的设施联通。
立德树人成效突出,陈正先后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广西青年五四奖章、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在2015年10月作为广西高校青年教师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中组部和教育部在江西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培训示范班”并顺利结业。2019年5月,陈正作为优秀青年代表参加广西电视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特别节目《我是五四新青年》的录制,并在广西卫视播出。
二、潜心教书育人,教学成果丰硕
陈正一直坚持以本为本,非常重视本科教学,不断对本科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教学内容创新方面,陈正遵循“国家战略工程和科研创新进课堂”理念,教学内容基于自己参与的国家战略工程,结合土木工程材料领域国内外的科研进展和学术前沿,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难点以及土木工程材料的最新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学生的科技前沿视野。陈正还遵循“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国际化”理念,打造土木工程材料全英文课程,使本科生在专业学习中直接掌握英文专业词汇,了解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方式,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国际化和国际专业交流奠定基础。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陈正构建了“课程优化导入、要点精确分析、难点生动剖析、实例模拟讨论”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的优化导入说明关键工程实践问题重要性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要点精确分析找出工程实践问题中各个知识要点的关联,将各个知识要点围绕该工程问题串联成体系树;针对工程问题的难点,设计生动的解说方式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主动”把握知识难点的核心机理;精选已经出现工程事故或可能引发工程事故的工程实例,在原理的讲授结束后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 “主导”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开阔、独特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陈正主讲的《土木工程材料(全英文)》获首批国家一流课程,主讲的视频公开课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其本人获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全国混凝土结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广西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三、推进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作为研究生导师,陈正带领团队围绕桥梁工程混凝土的施工性和耐久性不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出了大跨桥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调控与设计关键技术,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战略工程中。
川藏铁路国家战略工程藏木特大桥是世界上地震烈度最高、跨度最大、海拔最高的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在高原低气压、大温差环境下混凝土施工面临着流动性波动大、泵送过程易离析堵管的难题。作为混凝土灌注关键技术负责人,陈正带领团队研发了混凝土原材料均化、外加剂复合调配和混凝土和易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并坚守在现场进行调控,最终突破了高原条件下世界上最大管径、单管最大方量混凝土的顶升难题。随后,他又投身于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工程——平南三桥(世界最大跨度的拱桥),攻克了C70高强混凝土超高超长距离泵送难题,保障了平南三桥8根弦管的管内混凝土灌注质量全部优良。2020年,陈正作为郑皆连院士带领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核心成员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和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对他服务国家战略工程的肯定。
在工程现场,他结合专业知识和现场施工状况向学生讲解如何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保障混凝土泵送和灌注过程的顺利进行,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开展研究,切实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教育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
陈正胸怀国家,用心铸就每一个脚步,时刻用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在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建设的道路上努力探索,认真履行了一名高校教师的神圣责任。将来,他还会不断创新、持续突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工程贡献力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