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四力”并举,助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教融合以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坚持教育与科技双轮驱动,持续推进“教学、科研、转化、实践”四位一体发展,从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平台建设、科技引领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与水平,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

一、完善机制、灵活施策,激发基础研究“活力”

坚持以破“五唯”为导向,废除传统财政绩效评价“数量指标”,针对基础研究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从中长期时间维度建立“五元”评价体系,将财政绩效评价和项目验收“合二为一”。一是制定《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财政科研经费实行分级管理,项目负责人是财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二是对纳入我省“包干制”试点的财政科研项目和校(院)科教产融合试点工程基础研究类项目实行“包干制”资助,经费支出不设具体比例限制;三是赋予二级单位更大财政经费管理自主权,激发基础研究创新活力动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加大投入、蓄力注能,增强基础研究“动力”

一是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制定实施青年博士合作研究计划、先导科技专项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计划、高水平科研项目配套计划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分阶段、全谱系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二是强化项目执行监督,实施分类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以及相关研发、管理人员和二级单位任务完成的重要依据。2022年启动实施“强化基础研究行动计划”,设立培新基金、培优基金、培英基金,聘请83位省外知名专家集中开展网络评审,最终立项193个,并分别给予先导专项300万元/项、培新基金10万元/项、培优基金30万元/项、培英基金50万元/项的财政资助,经费总计4360万元,进一步提振信心、鼓足干劲,为产出更高水平、更优质量研究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三、搭建平台、协同联动,凝聚基础研究“合力”

校(院)一以贯之注重基础研究平台建设, 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矩阵,形成集中科研攻关联合体,汇聚基础研究工作合力。一是积极建设和培育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目前,校(院)拥有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光纤智能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算力互联网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拥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8家,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1家,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室、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特色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高校研究平台10家。二是全面融入地方和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主要承建单位参与泉城实验室建设,作为崂山国家实验室参与承建单位建设了“海洋传感器研发中心”,与鹏城国家实验室共建“济南网络节点”。2022年3月6日,由校(院)承建的“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隆重揭牌。作为全省首个启动建设的基础研究中心,中心跨学科、跨平台、跨团队开展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为我省乃至全国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贡献工大(科院)力量。

四、学科筑基、创新引领,提升基础研究“效力”

校(院)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为动力,不断推进基础研究工作提质增效。一是狠抓理论研究,筑牢学科根基。科教融合以来,共发表论文90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00余篇,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性科技期刊及系列子刊上发表多篇标志性成果论文,实现论文数量质量“双飞跃”。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环境学及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0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43项,经费分别达12016万元、11640万元,立项数量稳居省属高校前列。二是锚定学科前沿,推进理论创新。提出适应于异构体系架构的swSuperLU、swParFEM、PKRP、HsSpMV等矩阵向量乘及稀疏矩阵方程并行求解理论,支撑“使用DGDFT对复杂金属异质结构进行250万原子从头算电子结构模拟”,项目入围2022年度ACM戈登贝尔奖决赛,获2022年度中国超算最佳应用奖。率先提出算力网络资源智能感知与协同调度、数据协同处理与分析、多源负载组态化编排等应用基础理论,突破长距无损通信“卡脖子”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500公里级超算间长距IB网络互联,为数字强省建设提供“硬支撑”。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1913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