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切實提高特殊教育質量 讓殘疾兒童青少年共享一片藍天

發展特殊教育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内在要求。近年來,雲南省堅持抓改革、建機制、補短闆、提質量,全省特殊教育事業逐步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态勢,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權利得到有效保障。

一、構建發展機制,形成發展合力。2014年,啓動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教育、财政、民政、衛生、體育、殘聯等部門協同推進新生兒篩查、殘疾人教育、殘疾人體育、殘疾人救助、殘疾人信息統計等各項工作。2015年,教育與人社聯合出台《雲南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資源教室建設與管理指導意見》,對資源中心、資源教室的硬件建設、隊伍建設及管理運行等作出指導。2017年,編制、教育、财政、人社、殘聯五部門印發《雲南省特殊教育學校機構編制标準》,按照特殊教育學生類型,聾1:4,盲1:3,培智1:2.5,自閉症、腦癱和多重殘疾1:2的教職工與在校學生比例核定編制,并對特教學校領導職數、編制使用範圍、支持保障政策等相關問題進行明确。2019年,教育、扶貧、民政、财政、人社、衛健、殘聯七部門印發《關于義務教育階段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确各級各部門責任分工,對送教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送給誰、誰來送、送什麽、怎麽送”等問題作出明确。全省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各方參與的特殊教育工作機制。

二、完善組織體系,構建服務網絡。不斷強化特殊教育三大組織服務體系建設:一是以特殊教育學校爲骨幹的組織體系。全省有特殊教育學校83所,在保障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向學前教育和以職業教育爲主的高中階段教育延伸。2017年成立雲南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是我國西南地區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公辦專科特殊教育職業學院。二是以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資源教室建設爲主體的融合教育服務體系。全省已建設特殊教育資源中心146個,實現省、市、縣三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下設盲教育、培智教育、孤獨症教育、學前融合教育和職業教育等分中心,爲全省各類别特殊教育的管理、咨詢、研究、評估做好指導服務工作。建設普通學校随班就讀資源教室674個,爲開展好随班就讀提供保障。三是以送教上門爲核心的特殊教育服務體系。對重度殘疾不能到校就讀的,開展送教上門服務。如,玉溪市作爲國家送教上門改革試驗區,探索出送教上門“玉溪模式”,被教育部作爲典型案例進行推廣。

三、妥善安置入學,保障教育權益。一是全力普及義務教育。以縣(市、區)爲單位建立殘疾兒童少年實名登記檔案,建立殘疾兒童少年發現、報告、診斷、評估、安置、實施教育的服務體系。全省129個縣市區均成立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省資源中心研發《雲南省特殊兒童入學安置評估工具包》,按照“一人一案、分類安置”的原則,按照評估安置意見,指導适齡殘疾兒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在就近的普通學校或到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入學登記,對不能到學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采取送教上門的方式,确保适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2021年全省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8.38%。二是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大力将特殊教育向學前教育和高中(職業)教育延伸,倡導特殊教育學校開設學前班(部)、高中班(部),鼓勵普通幼兒園招收殘疾兒童随班就讀。截至2021年,全省建有4所特殊幼兒園,11所特殊教育學校開設學前班。其中,昆明學院附屬幼兒園開展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全融合教育模式,探索特殊兒童的早期教育與康複服務模式,“教康整合”引領下的融合教育,讓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共享學習資源、共同成長,此教學研究成果獲全省2019年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目前已建立學前融合教育幼兒園聯盟,輻射推動區域學前特殊教育融合發展。三是特色發展職業教育。鼓勵特殊教育學校舉辦以職業教育爲主的高中階段教育,加強職教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提出每所特殊教育學校都要建設1—2個有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和實訓基地,鼓勵特殊學校和職業高中聯合辦學。目前,昆明市盲啞學校工藝美術和盲人按摩專業、紅河州特校紫陶制作專業、曲靖市特校臉譜制作專業、楚雄州特校彜族刺繡專業以及雲南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的電子商務、民族傳統技藝專業等,已成爲全省特殊職業教育的特色亮點。

四、持續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各級财政加大投入,爲特殊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自2012年開始,省級财政投入3億多元特殊教育專項補助經費,中央每年補助1500—2000萬元,主要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建設資源中心、資源教室。2014年,全省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提高到4000元,2016年提高到6000元。随班就讀和送教上門學生的生均公用經費與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同一标準。同時,殘疾學生資助,特殊教育學生學前教育階段可享受300元/生.年的生活費補助,義務教育階段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和家庭困難學生補助,普通高中階段享受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高等教育階段享受國家獎助學金和貸款貼息等政策。

五、強化專業發展,提升師資素養。着力解決特教教師這一特殊教育事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一是加強特教教師培養,支持雲南師範大學、昆明學院、滇西科技師範學院等高校開辦特殊教育專業,培養特教專門人才。二是加大特殊教育教師招聘力度。2020年專門安排1000個特殊教育教師招聘計劃,全省特殊教育專任教師數量從1740人增加至2483人,增幅達42.7%。三是大力開展培訓。省級每年投入200萬元左右培訓經費,2017年以來,開展校長培訓、學科帶頭人培訓、骨幹教師培訓、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培訓、送教上門工作培訓、課程标準培訓等30餘期,特殊教育教師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得到有效落實,教師的專業素養大幅提升,爲辦學質量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下一步,将持續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行動計劃,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努力爲特殊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切實增強殘疾兒童青少年家庭福祉,讓殘疾兒童青少年共享一片藍天。

玉溪市特教學校十年堅持送教上門 打通重度殘疾學生教育“最後一公裏”

玉溪市特殊教育學校是一所集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和職業高中教育爲一體,開展康複教育和送教上門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爲确保每一個殘疾學生的受教育權利,2013年在省内率先啓動送教上門試點,2015年被教育部列爲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實踐,構建了政府主導、部門參與、學校協同的送教模式,2021年全市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9.53%。

一、聚焦“怎麽送”,健全保障機制

一是統籌多個部門。2016年,玉溪市委、市政府以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爲契機,從政策、隊伍、資金、組織保障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制定《玉溪市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以分管副市長任組長,教育、财政、編辦、人事、殘聯等10多個部門共同組成的工作領導小組,各級教育體育、殘聯等部門共同參與,玉溪市特殊教育學校具體負責。二是出台系列政策。玉溪市相繼出台《玉溪市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工作實施方案》《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的實施意見》《玉溪市送教上門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玉溪市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送教上門)工作實施細則》《玉溪市送教上門工作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60萬元用于送教上門教師和殘聯康複員的課時績效,并完善審計監督制度确保資金高效、規範使用。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聘請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教科院等國内特教專家和省内高校教師組成專家團隊,協助做好政策制定、工作進度、效能考核等方面的科學設計。三是落實多項資助。嚴格落實送教上門學生和在校學生享受同樣的幫扶政策,如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免補政策、生活補助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補助、等值優質的營養品、定期免費購置校服、相應學段的免費教科書等。僅2019年至2021年生活補助一項,發放金額就達117.5萬元。積極拓展社會捐助,争取到紅塔集團原料部、玉溪市網絡安全協會等多部門愛心捐贈,共同營造良好的幫扶氛圍。

二、聚焦“誰來送”,建強師資隊伍

一是整合教師隊伍團隊。醫教結合教師隊伍:學校将具有醫學背景與康複訓練專業的教師整合爲技術團隊,對需要特殊支持的學生開展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跟随各縣市區送教上門教師一同深入學生家庭,進行運動、語言、生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訓練。同時爲重度殘疾兒童提供康複訓練家庭指導,讓每一位有需要的家長掌握一定的康複技能,随時爲孩子開展康複訓練。普特結合教師隊伍:每個縣(市、區)安排2—4名特教教師組成送教工作專班,與各縣市區普校教師、殘聯康複員形成網格,每月2次、每次2天深入學生家庭,對學生開展教育教學、康複訓練等送教上門工作。二是提高專業水平。與昆明醫科大學、雲南師範大學、昆明學院等高校合作,開展爲期兩年的教師康複技能培訓和《IEP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提高送教上門教師的康複專業技能和評估能力,培養了一大批送教骨幹。通過承辦培訓、課題研究、理論總結等方式,提高非特教專業教師特殊教育理論水平。借助承辦全省、全市送教上門和資源中心(教室)工作業務性培訓的機會,将參與送教上門工作的教師全員納入培訓。推動送教上門工作課題研究和階段性理論總結,并将成果物化,促進教師特殊教育理論水平的升華。抓住專家指導、現場示範的契機,提高送教上門教師實踐操作能力。三是注重深入一線。目前,全市特校教師、縣(市、區)殘聯康複員、普通中小學教師共426人參與送教工作,并爲每名學生就近安排1名普通中小學教師和1名殘聯康複員擔任送教日常工作。學校班子成員分别聯系2—3個縣區送教工作,充分踐行一線工作法,深入各縣市區,深入學生家中,一線指導送教上門工作。邀請全國特殊教育知名專家深入送教學生家庭中,對送教上門工作“問診把脈”,一線開展教育教學和康複訓練。

三、聚焦“送什麽”,創新送教内容

一是制定“一人一案”。學校把每一名送教上門學生納入服務網格,鑒于送教上門的學生大部分爲智障伴随肢體殘疾、腦癱、高位截癱、精神類殘疾等不适合到學校随班,按照“零拒絕、全覆蓋”工作思路,在評估的基礎上制定教育教學和康複訓練計劃,實行“一人一案”個别化教育,分層分類實施送教。二是優化教育教學。以國家《培智學校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标準》的一般性課程爲主,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性地實施學科教學,強調以生活化爲核心,以發展學生的适應能力爲主線,對教學内容進行優化。連續兩年投資20萬元針對課程内容專門設計送教器材和購置教具,自主開發送教上門課程資源庫和工作資源包。三是注重康複訓練。選派有醫學背景的教師作爲技術支持參與送教,深入學生家庭進行運動、感知、語言、認知、生活自理、社會适應能力等訓練。近3年爲送教學生免費配發輪椅、拐杖、助行器、點讀機等20餘萬元的教學、康複輔具。同時,加大與殘聯的協同機制,加快推進送教上門學生家庭的無障礙項目,讓學生得到最适合的康複支持環境。四是加強家庭指導。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制作以家庭康複、學科教學和心理建設的教學視頻資源,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探索以視頻資源爲載體的遠程送教模式。加強國家政策宣傳力度,針對性開展家庭護理指導和家長心理疏導,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困難,引導樹立自信自立自強意識,點亮殘障家庭希望。

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探索職業教育實踐

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自2009年以來開展中等職業教育實踐探索,培養職高學生累計140餘人,就業率近100%。近年來,學校先後被認定爲“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全國殘疾人文化創意産業基地”“國家級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爲特殊教育事業、殘疾人事業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一是努力構建特殊職教優勢專業體系。結合各類殘障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接産業發展和就業需求形勢,确立了“職業教育與殘障特點與地方産業雙結合”的專業建設思路。一是結合當地建水紫陶産業需求以及聽障學生特點,開設聽障學生紫陶制作特色專業。二是結合康養需求不斷加大及視障學生特點,開設視障學生保健按摩專業。三是結合紫陶文創産品需要包裝的需求,針對輕、中度智力障礙學生開設培智學生包裝盒制作專業。同時開設刺繡、編織及手作玩偶制作等适合殘疾人參與的文創類專業,并加強與殘聯及文旅、文創企業的合作,不斷拓展新專業。

二是健全職業教育設施設備體系。學校先後投入建設資金1500餘萬元,建設了紫陶實訓實習區和包裝盒廠,各類教育實訓場地面積不斷擴大,實訓基地建築總面積達到4706平方米,有理論教學場地245平方米,有校外學生就業實習基地3個、校外教學點1個,購置了拉坯機、雕刻機、窯爐、工作台、包裝機、保健按摩、美容美發、運動康複等設備,滿足教育教學實訓實習的需要。同時,不斷完善激勵機制,職業教育與勤工儉學有機結合,勤工儉學收入主要用于支付學生勞動報酬,在校就讀學生基本不産生教育成本負擔,有效激發和保持學生完成職教學業的積極性,同時減輕了家庭、社會和政府的負擔。

三是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與産教融合。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及相關企業的多層次、全方位合作,深化與雲南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雲南康錘實業集團、建水崇文同創紫陶文化有限公司及省内各州市特校的合作。緊緊圍繞全省助殘就業“十百千萬工程”項目要求,着力培植書香陶韻、特藝紫陶、特藝柴燒、特藝手作四個品牌,以“陶茶書”深度融合和“金木土石布”的有機結合爲主要抓手,積極發展殘疾人文化創意産業,推動建設殘疾人就業創業示範基地和殘疾人自主創業孵化器。

四是推進“學曆證書+若幹職業技能證書”試點改革。合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殘疾學生在獲得相應學曆證書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具備2—3個職業技能證書,如紫陶拉坯工、書畫裝飾工、粘接打理工,茶藝、烹饪、編織等,爲殘疾學生融入社會生活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五是切實加強特殊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實施“學科教學教師+職業教育技師+康複師”三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計劃,要求50歲以下的教師,在提升自身本專業學科教學水平的基礎上,都要分别參加職業教育技能和康複訓練技能培訓,并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不斷提升教師适應特殊教育改革發展的教育行動力。同時,在新招聘教師時堅持招收職業教育相關專業的高學曆、高層次人才,不斷優化學校教師隊伍結構。

六是内外結合建設職教教師隊伍。采取“專兼結合、内外補充”形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如鼓勵部分美術、語文等學科教師擔綱陶藝課程教學,特聘多名各級非遺傳承人定期到校義務授課。外聘教師授課時,本校教師既是助教,也當學生,做到“教學相長”。目前,學校有專兼職陶藝教師8人,并獲得陶瓷工藝師資格,3名教師被評爲雲南省陶瓷藝術大師;5名教師成爲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1人成爲中級考評員。

七是努力構建有特色的殘疾人終身教育體系。加快特殊幼兒園項目建設,建設一所突出康複服務重點,兼顧保教目标落實的殘疾兒童幼兒園。繼續加強盲、聾、培智三類特殊教育義務教育學校國家課程标準落實,不斷鞏固提升義務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和效益。加快辦好紅河州特殊教育中等專業學校,推進學校特殊職業教育規範化、内涵化、特色化發展。加強和深化與紅河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合作,加挂紅河職業技術學院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牌子,促進特殊職業教育升級發展。繼續辦好紅河州特藝職業培訓學校,積極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就業培訓及職後提升培訓,構建全過程、全周期的州級殘疾人教育服務體系。同時,全面推進以“職業核心素養爲引領”的校本課程體系建設,逐步推動州級特校職業教育課程有機延伸到縣級特校,促進縣級特校初中畢業學生無障礙升入特殊教育中等專業學校相關專業學習,推進州縣職教合作辦學,實現州縣特校職能互補、課程聯合。

八是畢業學生獲得社會廣泛認可和好評。近年來,學校學生在與普通人群同台競賽活動中,共有120餘人次在各級各類陶藝比賽及作品展示中獲獎。紫陶制作專業中有40餘名學生取得全國陶瓷裝飾工和成型工證書,畢業學生入職後月收入平均水平基本在5500元左右上,近10名學生月收入達萬元以上,其中4名技術精湛的學生已超過2萬元,1名學生被評定爲紫陶制作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并光榮入黨,已有8名畢業學生實現自主創業。推拿按摩專業學生就業後月收入也基本保持在4000元以上。畢業學生走上社會以後,以精湛技藝和自食其力的精神,赢得了社會普遍尊重,并已連續10年保持治安、違法案件零記錄。

昆明五華區“全納教育”推進融合教育發展

昆明市五華區于2017年在8所小學開展“全納教育”試點工作,建設了8個資源教室,并于2019年在全區所有公辦中小學設置資源教師,提高随班就讀質量,全區域推進融合教育,鼓勵輕度、中度智障兒童在普通學校随班就讀,讓每一個特殊兒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一、強化統籌協作,加強政策支持

2017年,五華區教體局與雲南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昆明學院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救助兒童會開展三方合作,并依托五華區新萌學校(雲南省培智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五華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作爲“全納教育”項目實施單位。2018年起,先後出台《五華區特殊教育資源教師選拔管理辦法(試行)》《五華區殘疾兒童入學鑒定委員會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五華區特殊教育資源教室管理制度》《五華區殘疾兒童少年入學工作方案(試行)》《五華區殘疾兒童入學檢測辦法(試行)》等一系列制度。同時,在區教體局、民政局、殘聯和衛計局等有關部門開展3次政策調研,并組織年度政策調研發布會暨跨部門協作研讨會,爲推進“全納教育”提供系統政策保障。

二、加強硬件建設,打造專業團隊

建設五華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8所項目學校資源教室,協助2所學校全面提高校内無障礙設施建設。由五華區資源中心教師、資源教師和随班就讀骨幹教師組成“全納教育”專業培訓團隊。舉辦全省第一屆全納教育教學競賽,開展11期全納教育專題培訓及對應的月度督導研讨、5次異地交流學習、2期全區教師的全納教育宣導培訓等,持續培養專業人才,并輻射推動全區域融合教育發展。

三、開展常規指導服務,實施個案教育計劃

五華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深入普通學校,常規開展巡回指導服務,形成“區資源中心—資源教室—個案班級”三級支持保障體系。制定實施個案學生個别化教育計劃(IEP),即首先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其身心狀況、教養環境與學習表現、存在問題之間的因果關系;然後進行教育評估,從學生的感知、認知等方面發展水平和學業水平方面,或是情緒行爲方面進行評估,分析出學生現有的能力;再找到學生在學業、發展水平方面的最近發展期目标,或是問題情緒行爲的幹預目标;最後以目标爲導向制定可操作的課程調整或是問題情緒形成幹預方案。通過“學習支持三級防護策略”實施IEP,即科任老師參與教學調整策略(一級防護),資源老師參與補救教學(二級防護),資源中心參與診斷教學和重組課程(三級防護)。評估結果顯示,擁有IEP檔案的學生在學生發展和整體狀态中有了更快速的提升,學生動作的協調能力和耐力提高,課堂專注力提升,學習的自信心增強,融入班級的社會适應性提高,部分同學語數成績得到提升,并且在校參與及融合程度更好。

四、創新社工模式,多層面推進全納教育

以社會生态體系角度出發,從家庭、學校、社區等多個層面開展全納教育。形成“金字塔”服務模型——面向學校和社區(塔底)提供日常支持服務;面向家庭(塔中)提供能力提升服務;面向個案(塔頂)提供社工支持服務。在家長層面,共有125名随班就讀殘障兒童家長接受了全納理念培訓,并參與線上交流會、親子活動和家長工作坊20餘次。在學校層面,強調學校的主體地位,校内殘障兒童的支持主要來源于教師。在社工層面,五華區全納教育社工模式屬全國範圍内的第一次創新嘗試,區别于其他地區引入殘障社工或駐校社工全權承擔校内殘障兒童幹預的做法,強調學校内以教師爲主要力量,明确社工的角色主要爲社區資源鏈接,及家長與學校的橋梁。突出全納教育多專業社工參與的必要性,截至目前,社工對學校提供資源教室教學輔助116次、融合學校活動72次和融合理念倡導9次,同時對65名特殊需要學生提供個别支持,包括開展個别訓練、入戶支持和資源鏈接等。

昆明學院探索“校—園”協同模式 推動特殊幼兒學前融合教育發展

昆明學院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特點,依托學前與特殊教育專業資源,按照“校園協同、專業引領、普特融合、托幼一體”思路,全方位實踐探索開展特殊幼兒學前融合教育。

一、探索“學前+特教”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培養

從2016年開始,昆明學院在學前教育專業和特殊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專門設置“學前教育+特殊教育”雙專業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培養課程群,即在培養合格幼兒教師或者特殊教育教師的基礎上,再使之掌握特殊兒童或者學前教育和康複訓練的專業知識及職業技能,培養能夠在托幼機構成爲承擔“學前融合教育教學任務”的專門師資。同時,爲全校師範生開設《全納教育》、《特殊教育概論》等公共選修課, 在師範類高校學生間普及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相關内容。

二、開展産學研一體化學前融合教育實踐

2016年,昆明學院與經開區合作開辦昆明學院第一所附屬幼兒園,2017年3月,依托昆明學院學前與特殊教育專業資源,在幼兒園開設“彩虹班”,當年招收8名特殊幼兒,開啓學前融合教育的實踐探索。同年9月,不再單獨設置特殊幼兒班級,開始探索全融合教育模式。2021年9月,利用世行貸款項目在學院的校園内又建設了一所新幼兒園,下設面向學前特殊兒童開展教育康複的兒童發展中心、面向0—3歲嬰幼兒的托育示範中心,構建了“一園兩中心”集成辦學模式。兩所幼兒園都由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實行管理,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有機結合起來。截至目前,累計招收84名特殊幼兒,包括自閉症、發育遲緩、智力障礙、唐氏綜合症、多重障礙等各種障礙類型,其中自閉症孩子占到60%左右。有13名特殊幼兒經過康複已經進入普通小學就讀,有58名特殊幼兒在園接受教育與康複。

三、形成三種安置方式和三種融合方式

本着“零拒絕、全融合、促發展”理念,探索形成三種安置方式、三種融合方式。三種安置方式,即經過精準評估,障礙程度輕的特殊幼兒采用“班級全融合+個别化康複訓練”,障礙程度中度的特殊幼兒采用“單獨成班+密集型的康複訓練”,障礙程度重度的特殊幼兒采用“小時制的康複訓練+等待時機入園”,三種安置方式靈活轉換,最大程度的接納不同情況的特殊幼兒入園。全融合、正向融合、反向融合的三種融合方式,即輕度特殊幼兒全融合進普通班級,中度的單獨成班的特殊幼兒采取正向融合普通班幼兒的遊戲活動、戶外體能活動,同時運用反向融合的方式讓普通班幼兒到特殊班級提供一些生活照料、遊戲參與等活動,保障特殊幼兒盡可能融入幼兒園教育環境,與普通幼兒一起享受平等和接納教育資源。

四、構建CRF特殊幼兒教育康複模式

整個教育康複模式可以歸納爲“班級活動(Class)+資源教室支持下的個别化康複訓練(Resource room )+基于家園共育的家庭(Family)教育康複支持幹預”的CRF教育康複模式,做到一人一評估、一人一案,一人一個康複計劃。另外建立了以功能爲導向的五個教育康複課程模塊,即“語言言語康複”“認知康複”“運動康複與感統訓練”“情緒行爲幹預”“社交溝通與社會适應幹預”,努力做到康複讓融合教育更有效。2019年“校—園協同,特殊幼兒全融合CRF教育康複模式研究與實踐”獲全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五、“院—園”協同組建“高校教師+幼兒園教師”教育康複團隊

昆明學院在融合教育實踐中做出有益探索,整合“院—園”資源組建了由專業高校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共同組成的教育康複團隊,實現高校教師與幼兒園一線教師的合作,一方面加強教學科研的師資力量,一方面提供融合教育的專業支持,同時爲省内其他幼兒園開展學前融合教育提供培訓、評估、教研、個别化教育與康複等技術支持。

六、建立“四葉草”全融合教育支持體系

一是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全程指導,爲全融合教育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二是招聘特殊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作爲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通力協作,保障兩類幼兒在教學及活動的一緻性,避免因集體和個别化課程内容給兩類幼兒帶來額外負擔或内容不适。三是特殊幼兒在普通班中與小朋友們協作互動産生同伴支持,既能提升特殊幼兒對自身、對同伴的認識以及過程體驗的快樂感受,又能使普通幼兒在共生環境下獲得對生命的感悟。四是通過家長教育、社區文化建設、政策落實及媒體報道等,提升不同主體對特殊幼兒的接納和關懷程度,促進全融合教育的推行。

七、輻射帶動全省學前融合教育發展

2019年昆明學院獲得昆明市殘聯特殊兒童定點康複機構,2020年教育廳批準成立“雲南省學前融合教育資源中心”設在昆明學院,旨在輻射帶動省内幼兒園推進學前融合教育。目前,昆明市西山區、盤龍區和昭通市等地區的一些幼兒園開始嘗試招收特殊幼兒,運用“CRF教育康複模式”開展融合教育探索。2021年省教育廳撥款50萬元資金專項予以支持,昆明學院将探索“醫教協同”特殊兒童早期幹預模式,在幼兒園全融合背景下,與醫學康複緊密合作,針對特殊兒童的認知、言語語言、運動、社會性交往、情緒行爲控制等方面的功能恢複訓練,以及在自閉症、發育遲緩、多重障礙等方面進一步探索研究學前融合教育個别化支持體系,形成系列研究成果,開發特殊幼兒學前融合教育評估、特殊兒童入學安置評估、家庭教育康複訓練遠程指導等系統工具。

昆明盤龍區培智學校爲特教老師發展賦能

昆明市盤龍區培智學校是貫穿特殊兒童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中職中專的15年制培智類特殊教育學校,多年來建設打造複合型特殊教育教師隊伍,有力推進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一、建構師生共同成長的校本課程體系

圍繞學生全面發展,結合教師專業優勢,建構“1+4+X”校本課程體系,創設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師生共同成長課程文化。“1”是指國家課程,統領學校課程體系;“4”是指4個教育康複整合課程,實施補償教育;“X”是指潛能開發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學校着手摸清兩個底數,一是學生發展需求底數,二是教師專業基礎底數。在“4個教育康複整合課程”方面,學校通過對全校學生開展多領域精準評估,将教康課程定位爲:孤獨症教育康複、言語語言康複、動作康複、情緒與行爲幹預等4個課程。在“X”潛能開發課程方面,開設街舞、美工、古筝、書法、英語、桌面遊戲、輪滑、滾球、茶藝和烹饪等課程。同時努力拓展教育外延,指導學生到社區舉辦藝術展演活動,将潛能開發與社區活動相融合。做到把學生需要的康複教育方向,作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把教師的專業優勢和個人特長,作爲發展學生潛能的力量。在師生共同發展中,建構師生共同成長的校本課程體系,創設具有盤龍特色的鮮明課程文化。

二、探索動态課程制、主輔式等教學模式

入學初期,學校對新生進行全方位評估,制定學生個别化教育計劃,實行“4+X”動态課程制。針對無康複需求的學生,直接進入潛能開發課程;針對有康複需求的學生,根據評估進入相應的教康整合課程。根據個體變化和階段性發展需求,動态評估個别化課程,學生可由教康整合課程進入潛能開發課程。同時,在課程設置中,将教康整合課程下沉到學前和小學階段,實施早期幹預,幫助學生奠定基礎。

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大、多重殘疾人數占比高的情況,在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别化教學中探索主輔式教學。主輔式教學重點放在課前準備,主教和輔助教師共同研究大綱、教材和學生,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探讨支持性策略,制訂分層教學計劃和目标,研究教學路徑和方法,設計同一教學環節下的分層學習活動,明确不同的目标和任務。授課過程中努力做到教學流暢、任務清晰、配合密切,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發展,有針對地給予學生恰當的支持,落實個别化教育計劃,共同完成教學目标。

三、用“走出去+引進來”教研提升專業能力

由教學部門組織開展學段銜接、學科融合和校内外聯合的多元教研,探索支持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體系。鼓勵教師結合自身專業特長選擇課程方向,自主組建課程研發團隊。同時引入高校專家資源,支持課程研發和教師專業發展。聘請高校或省外特校教師作爲導師,指導教師研究工作。近6年,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西南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全國知名教授和特校校長走進學校指導工作。

2016年以來,堅持每年邀請全國知名特殊教育專家,面對全省和全國特教同仁開展“名家走進盤龍·盤龍區特殊教育研讨會”。學校将提前梳理好的問題和困惑提交給專家,專家們通過研讨會主旨報告等開展教育改革、課程建設和教師發展等指導。目前,學校在研課題中國家級合作課題1個、省級立項課題2個、市、區級課題多個,有效提升了教師專業素養。

四、建立多梯度專項、評估反饋等培訓機制

聚焦特殊教育發展的焦點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困惑,制定教師培訓規劃并形成長效機制。培訓内容以“理想+信念”“梯度+專項”“培訓+評估”爲主,促進教研、科研、課堂教學、課程管理和學校管理五大版塊的質量提升。其中,“梯度+專項”,用于滿足不同需求的教師發展,開展“與學校發展目标相結合”“以問題爲導向”“研究型教師團隊”等多種專項培訓;“培訓+評估”,要求教師鞏固所學、強化應用,教科室定期下沉教學檢查,及時糾正錯誤和偏差,同時堅持從教師、學生、課堂、家校的多維度信息反饋,全面評估培訓效益,促進培訓質量的持續提升。

五、以點帶面輻射推動區域特教發展

盤龍區是2003—2004年教育部在全國首選的100個随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建設實驗區。2016年,盤龍區政府和教育體育局精心架構了“一個中心、一所特教學校、五個資源教室”的發展格局。其中,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設立在盤龍區培智學校,承擔全區特殊教育的科研、随班就讀、送教上門、教育評估、師資培訓和家長咨詢等工作;五個資源教室,分别布局在盤龍轄區的不同區域,覆蓋省級示範校、農村學校和外來務工子女就讀相對集中的盤龍小學濱江校區、新迎一小、新迎三小、滇源二小和阿子營大竹園小學。

學校作爲盤龍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充分發揮統籌指導作用。采用“一人一點”或“一人兩點”方式讓學校教師承包對應到1—2所普通學校,負責該校随班就讀的巡回指導和轄區内重殘學生的送教上門教學工作。持續跟進随班就讀學生和送教上門學生,協助制訂個别化教學計劃并督促落實情況,指導長短期目标制訂,開展學校教學主管和資源教師培訓,促進盤龍區融合教育全面發展。

在學前教育階段,學校附屬幼兒園與昆明市第十幼兒園、盤龍區新迎第三幼兒園、盤龍區融和昆明湖幼兒園、昆明市東華幼兒園以及盤龍區蘇園幼兒園等多家幼兒園聯合開展學前融合教育活動,以正向融合和反向融合兩種方式建立合作共同體。2018年,支持1名唐氏幼兒到普通幼兒園開展融合教育;2019年,支持2名自閉症幼兒到普通幼兒園開展融合教育;2020年、2021年分别支持2名自閉症幼兒參與普通幼兒園融合。近年來爲盤龍轄區多名普通幼兒園的特需兒童提供評估、個訓教學以及師資培訓等,形成了強有力的專業支持保障,探索出具有盤龍區特色的學前融合教育模式。

在義務教育階段,爲推進中學随班就讀工作,聯合區教體局特教專幹、3名中學教學主管共同開展市級科研課題《融合教育背景下初中随班就讀學生管理策略研究》,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向縱深發展。

 

原文鏈接:https://www.duolaoshi.com/1838.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0

評論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