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坚持以交通报国为导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形成“四抓四促”工作方法,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交通、服务社会的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抓机制、促联动,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注重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制定修订《青年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及测评办法》等制度13项,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人员和项目的科学管理,扎实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项目化、特色化、阵地化发展。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以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为抓手,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管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评优评先工作体系、就业推荐工作体系等,保障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推动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就业创业互动互促,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融入“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和“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抓引领、促长效,激活志愿服务内生动力
学校着力凝聚青年学生思想共识与服务意识,组建志愿服务项目和团队,广泛组织开展党性教育、理论宣讲、交通调研、乡村振兴、挂职锻炼、产业体验、文化传承、等主题活动,并定期评选学校“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十大优秀志愿者”、建立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库,用先进经验和典型,引导青年学生在基层一线实践锻炼,了解地方发展需求,激活学生志愿服务内驱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例如,学校成立于2010年的“无人监督,自助购物”的“诚信驿站”,目前已发展为拥有8个站点、常态活跃100余人的团队,营造出志愿服务、弘扬诚信、崇尚公益的浓厚氛围,入选全国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被《新闻联播》《大众日报》等媒体广泛关注报道;山东交通学院泉城义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16年如一日地帮扶“80后张海迪”残疾人作家钟倩,并以此为代表开展“雪樱计划”等公益助残项目,获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阳光助残”银奖,并辐射其他助残活动,学校获“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济南市志愿助残先进集体”等称号。
三、抓资源、促特色,打造志愿服务合作模式
学校紧密结合交通类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构建校地合作、校内融通、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志愿服务合作模式,与多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建立密切联系,着力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平台,为学生搭建实践舞台。依托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设的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覆盖各个二级学院和党群部门的19支志愿服务队,积极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学生普遍性活跃在支教、敬老、助残、支农、文化传播等阵地。例如,学校“在路上”和“守望麦田”实践团队连续12年为省内各地乡村公路安全和物流与电商协同发展问题提供实用性建议,多次获得团中央表彰;“超越”志愿服务队通过调研济南市轨道交通123号线,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出行特征进行分析,为今后济南市轨道交通的客流吸引提出合理化建议;航运文化研究教育基地志愿服务队以“深蓝航线”航海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先后开展讲解100余场次,参与录制电视专题节目40余期,累计完成约近万人航海文化研学活动。
四、抓载体、促创新,培育志愿服务优质项目
学校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积极遴选基础好、潜力大的项目引导参与志愿服务大赛、参加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高水平赛事,着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品牌化建设,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通过竞赛不断完善优化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实践不断取得竞赛的成绩突破,挖掘培育一批接地气、可持续、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项目,助力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学校“诚信驿站”“雪樱计划”“青青幼苗·学子呵护”“授渔优农”“农情电商”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总结凝练,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相关志愿服务工作荣获“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省级及以上奖励300余项,被多家社会媒体广泛关注报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