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恩武 袁飛
【總編說】 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強調創新。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創新擺在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欲緻其高,必豐其基。“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完成的”,面對“卡脖子”問題,任正非如此談及基礎教育的重要性。當年,錢老提出“錢學森之問”,建議學校把科學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而面對ChatGPT、AI日益興盛的将來,創新性、思辨性思維和人文情懷會顯得更加重要。
島城教育者一直在探索着。全國教育大會之後,圍繞“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島城出台重要文件《青島市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十個一”項目行動計劃》,針對克服當下教育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疾,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同他人合作,激發好奇心、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
從文件出台到不斷走深走實,至今已有5個年頭。讓我們一起走進島城教育。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3月15日,在一陣悠揚的小提琴聲中,青島市市南區實驗小學操場上,校弦樂社團的“快閃演出”開啓了“我的‘十個一’成長嘉年華”展示闆塊;走廊中,學生們親手制作的膠東年畫、齊繡、面塑等非遺手工藝品靜待品評;教室裏,學生們展示着陶藝、圍棋、葫蘆絲等技能……在“小章魚志願團”師生帶領下,與會來賓不時駐足品鑒,意興盎然。
這是青島市教育局在該校舉行的“十個一”項目推進現場會上的一幕。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召開後,青島市爲系統回答和解決“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敢爲人先,于當年11月創新性提出實施《青島市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十個一”項目行動計劃》,即包括而不局限于一項體育技能、一項藝術才能、一本書、一篇日記、一次勞動、一支歌、一首詩、一次演講、一次研學、一次志願服務等内容,至今已進行到第五個年頭。其間,青島市教育局布局謀篇,初心不改,情懷愈濃,步步深入,久久爲功,連續4年召開16次推進現場會,建專職隊伍,項目清單式實施“四進”(進課程、進家庭、進社區、進評價)“四融入”(融入課堂、融入生活、融入社會實踐、融入成長全過程),取得了挖潛增優賦能的累累碩果。
看似簡簡單單的“十個一”項目,緣何在島城有如此厚重的分量?蓋因其針對目前教育短闆,助力學生自我管理、團隊合作,激發好奇心,培養創新思維。用青島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育局局長姜元韶的話來說就是:“‘十個一’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抓手,是全環境育人理念的生動實踐。通過這個抓手,我們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評價導向,正确引導家長和學校的教育觀,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等頑疾。”
重體驗,讓學生參與知識生成過程
真正的教育往往發生在學生自主的探索裏。
“客人您好!前方是小海星集市,這兒有我們親手制作的木質項鏈、香囊挂扣、紮染畫布等各種手工藝品。您可以用手中的城市币來選購喜歡的商品。”
在市南區實驗小學“慧創城”嘉年華的小海星集市上,“小售貨員”們熱情地向來賓推銷着。從制作、銷售到用賺來的城市币選購商品,學生們先後體驗了“工匠”“銷售員”“顧客”三重身份。每一次成功體驗都讓他們歡呼雀躍、笑逐顔開。
笑逐顔開的還有校長朱雪梅和教師們。“教育不能靠老師‘剃頭挑子一頭熱’地搞機械式灌輸。”朱雪梅說,“搭建一個能滿足學生天性、激發學生想象力、提供社會生活雛形的場景,讓學生有意義地‘過家家’,是‘慧創城’成立最初的一個想法。”朱雪梅從身邊的教師開始動員:“我特别的幸運,遇到了一個特别容易被‘點燃’的團隊。一旦有好的主意,老師比學生還興奮,樂不可支地湊在一起。團隊有這樣一個共識:學生的想法一定和大人的有差異,而學生的往往更好!所以,我們廣泛征集了學生的想法和建議。”“‘慧創城’要做的,就是讓學習在真實情境中自然發生,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同他人合作,教師隻是幫助者。”由此,該校逐步構架起“慧創城”司法、城管、金融等八大系統,每學年提供“小交警”“小環衛工”等400多個城市體驗崗位,把校園生活變成“有意義加有意思”的美妙體驗。
城陽區禮德小學模拟的“小社會”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有一本觀察記錄本,今天的問題是:小車是如何動起來的?力有很多種,怎樣才能切身體會到它們的存在呢?看看我們動手制作的磁力小車、風力小車、電力小車吧!”……該校設置了“小小幫廚”“小小園藝師”“小小設計師”等13個崗位,發布了“小角色大責任”崗位清單,讓學生在實踐、體驗與創新中快樂成長。
選擇一處最喜歡的青島建築,把它拍下來、畫下來;編輯一本讓爺爺奶奶用的智能手機使用功能手冊;參加一次法律普及、特殊崗位關愛等志願服務活動……這些五花八門的内容,正是每名青島一中學生都需完成的“十個一”暑假作業。青島一中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各班也成立了項目小組,“十個一”被豐富發展爲“十+N”體系。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經過多年實踐,“十個一”項目已紮根于青島教育的各個領域和環節,給學生帶去了多彩而又深刻的學習體驗。
悟創新,把思維訓練長期化流程化
3月23日,在青島二中禮堂,“古風新韻•和詩以歌”經典演繹大賽精彩上演。
舞台上,1000餘名學生全情投入、和歌起舞。他們在原有詩詞韻味基礎上結合自身感悟添加了大量創新性的元素,用音樂對話曆史,用舞蹈傳承文化,精彩演繹了《行路難》《琵琶行》等古詩,引發了陣陣歡呼聲。
“這是‘十個一’融入我校活動中形成的品牌。”青島二中藝術教研室教師屠曉蓓介紹說,大賽的樂曲創作、歌詞改編、演奏、表演、舞蹈等全部由學生完成,融合多學科内容,融入創新性實踐,賦予經典以新的活力與美感。
青島二中的課堂也發生了變化。地理、物理、化學課上,學生們走到海邊、走進研究所,在海洋主題研學中研究潮汐、新能源等小課題;語文、外語課上,教師指導學生天天記日記、周周練寫作、月月做展評、年年編文集,用寫作澆灌思想之花;數學課上,學生深入社區,用數學技巧測繪建築,用辛勤勞動保護建築……
“銅,醒醒!”“鐵哥?”“不,你不是硫酸銅!”“别怕,我願把你置換出來”……這樣一組簡單的漫畫便讓學生識記了鐵與硫酸銅的化學方程式。将漫畫融入化學教學,是2021年在青島第二實驗初中舉行的全市教學成果獎“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推廣研讨會上發生的一幕。據悉,這種形式是全國首創。
在金水路小學數學教師眼裏,肯定學生的奇思妙想,引導其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是對創新力最大的呵護。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教師設計了“巧手制作牙簽橋”課外活動。“小小設計師”們經過了獨立思考、查閱資料、科學設計、動手制作等步驟,創作出了一座座極富創意的“牙簽橋”,引得教師們紛紛點贊。
在落實“十個一”行動中,青島六十七中全體學生都必修“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課程的總目标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是一種思維習慣。”研究性學習小組組長邢雪梅老師說,學校把總目标分解成一項項具體目标,如“保持獨立、持續的探究興趣”“學會發現、提出與分析問題”“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等。這些在研究過程中都一一得到落實。“例如,研究黑闆擦設計的過程就是創新性思維課的一個實習流程。”指導教師徐文靜介紹說,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按課程要求學文獻、查資料、了解相關設計,直至完成設計草圖、做出試驗模型、檢驗使用效果,“一個項目下來,學生們的收獲不僅是創新了一個産品,而且對自身科研能力做了一次理性的總結”。
在傳統教育面臨轉型的時代背景下,抓住契機,運用“十個一”行動搭就的平台,把探究性課程的開設、創新性思維的訓練長期推行下去,是青島市教育部門的堅定承諾和生動實踐。在該市提出的“十四五”教育“五個好标準”中,深入實施“十個一”項目已經寫入“好學生”标準。
善整合,聚全社會資源爲我所用
一走進嘉峪關學校的海洋博物館,記者就被吸引住了:原本被當作垃圾丢棄的魚骨,被學生做成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學生用紙藝營造的“海底世界”、制作的海洋生物标本、海洋機器人等更讓人大開眼界。
大開眼界的背後,是作爲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該校,借力“十個一”項目實施,整合60多名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的家長資源,共同參與學校海洋課程的開設。而在整個青島市,此類資源更是洋洋大觀:有約占全國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機構、三分之一的涉海高端研發平台和涉海高端人才;“蛟龍”号載人潛水器和海洋科考船“向陽紅01”“科學号”“大洋一号”從這兒駛向深藍;青島海洋科普聯盟、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等機構也時常開展科普活動。
借力“十個一”行動,像嘉峪關學校一樣,破除封閉的圍牆,整合全社會資源爲我所用,迎接家校社網心理“五位一體”全環境育人的新挑戰,已成爲青島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必修課。
以往,學校需求和專家指導常常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市南區大力推進“十個一”項目,整合創生了“政府主導支持、社會資源聚智、教育統籌規劃、重點項目推進、學校分層落實”五級一體化管理體系。如今,管華詩院士、李華軍院士等6位院士一起擔任該區六大學區的首席指導專家,30餘名海洋科學家成爲各校首席指導師,形成“一學區一院士、一校一專家”的“以海育人”引領機制。青島市則成立中小學海洋教育集團,探索厚實的人才培養路徑。
海洋教育隻是一個縮影。爲集聚全社會資源爲教育所用,青島市每個區(市)和學校都整合自己獨特的資源;市、區(市)、校三級專家庫吸納校内專業教師3200名、社會兼職教師4700名;全市建立市、區(市)、校三級體育技能庫、藝術才能庫、研學基地庫等,爲“十個一”項目實施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如今,在城陽區第二實驗中學,學生們時常穿梭于學校引資建設的攀岩壁、1.4萬平方米體育基地等19個場館;在農村學校萊西市河頭店鎮中心中學,美術社團成員可以當面聆聽青島市美術館書畫專家的作品點評;在青島濱海學校,全國家庭教育名家到校進行家教引領;青島六十七中學生則形成了兩個青島市志願服務品牌;青島大學附中品牌社團“山鷹科學院”聘請了一支包括院士在内的“超豪華”導師團隊;青島二中依托創新實驗室,聯合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17個基地開展學術素養提升計劃,聘任導師200餘人,參與人數達3200人……這些“高光時刻”早已變成青島市中小學生的日常。全市中小學校“十個一”項目開展率達100%,家長滿意度在94%以上。
打破圍牆,大開大合,是魄力;蹄疾步穩,創新轉型,是能力。“十個一”項目在青島市的步步推進,使每名中小學生的綜合素養持續提升,教育品質全面升級。該項目得到國務院原副總理孫春蘭的高度評價,美育綜合改革經驗獲得副省長鄧雲鋒(時任省教育廳廳長)的親筆批示并在全省推廣。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