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老區充分發揮本地紅色資源優勢,将紅色基因融入師生血脈——
紅色教育之花綻放太行
河北省易縣狼牙山五壯士紅軍小學學生快闆表演《狼牙山五壯士》。本報記者 周洪松 攝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今年我校高三學生參加河北省音美專業聯考成績再創曆史新高,557名藝術生本科上線516人。”夏風習習,松柏吐翠,河北省平山縣古月中學校長常俊光對今年成績甚是滿意。10餘年來,他見證了學校從舉步維艱到充滿蓬勃生機的華麗轉身:校園環境和面貌得到極大改善,教學規模逐年擴大,成績實現穩中有升……如今,這所位于太行東麓的農村校已成爲當地知名的藝術教育特色校。
奮力前行澤被鄉梓,桃李馥郁扮靓太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革命老區充分發揮本地紅色資源優勢,将紅色基因融入師生血脈,不斷夯實硬件環境基礎,抓住根本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在内涵式發展道路上持續發力,讓紅色教育之花在這片熱土綻放。
最美建築是學校
阜平縣地處太行深山區。曾幾何時,落後的交通、滞後的經濟積貧積弱,當地教育發展尤爲落後,“農村孩子上學難、城區孩子上學擠”,短闆突出。
但老區發展一直被黨和國家挂念着。
燕趙邊陲,古城西疆。青山綠水,在此一方。
2013年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阜平考察時強調,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這樣将來他們的發展就完全不同。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古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教育脫貧攻堅号角,正式在阜平深山吹響。
縣域面積大,村落分散,路遠溝深,交通不便;學校布點多,規模普遍較小,2013年全縣義務教育學校159所(完全小學60所、不完全小學29所、教學點70個),寄宿制學校數量不足、條件差。大批山裏學生湧往縣城,導緻農村校生源越來越不穩定,小班額、超小班額明顯增多。資料顯示,當時全縣有16所不完全小學的85個班和41個教學點的45個班,班額不足20人,有31個班的班額甚至不足10人。公用經費少,占用教師數量多,無法配齊專業教師,英語、微機、音體美等課程不能開齊開足,這些農村校在後續資源配置上陷入兩難境地:資源相對浪費卻又明顯不足……
怎麽辦?
爲徹底走出困境,自2013年起,阜平縣委、縣政府下決心“大破大立”:在積極争取上級支持資金、社會捐款基礎上,縣财政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同時保留一部分不完全小學和教學點,全面滿足低年級學生就近入學,高年級學生寄宿就讀,最大限度整合利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阜平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财政、發改、教育等相關部門一把手爲成員的領導小組,協調聯動高效推進“全面改薄”。堅持投入一所、建成一所,“改一年保數年”。至2017年,全縣建設完成13所鄉鎮中心寄宿制學校,新建改建校舍面積8萬平方米,一舉實現了全縣四至九年級學生寄宿就讀、一至三年級就近入學全覆蓋。
阜平縣龍泉關鎮海拔較高。2014年,龍泉關鎮龍泉關中學的孩子們擠在狹小院落讀書,因爲沒有寄宿條件,最遠的孩子淩晨5點就得颠簸在上學途中。2017年龍泉關寄宿制學校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室寬敞明亮,宿舍整潔漂亮,高标準的餐廳、運動場、科技創新等功能教室一應俱全。“山裏娃住進環境優美的學校,享受到了和城裏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龍泉關中學校長趙建珍高興地說。
不僅是阜平,如今,在燕趙大地革命老區的各個村鎮山鄉,最美建築是校舍、最漂亮的地方是校園。
教師地位提高待遇增加
“地位提高了,待遇增加了,工作起來更有幹勁兒了。”自1994年從正定師範畢業就一直紮根山區教育教學一線,年近半百的教師安永風逐漸對晉級高級職稱沒了念想。但在2019年,因一項“福利”政策,讓他實現了夙願,評上了高級教師。正定縣西柏棠小學教師梁曉宇等也成爲受益者。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打造一支穩定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對于老區教育事業發展至關重要。
2018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大力提升鄉村教師待遇。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收入分配向鄉村教師傾斜。嚴格落實鄉村教師鄉鎮工作補貼政策。全面落實22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和12個貧困山區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将補助标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自2019年起實施。”緊接着,2019年,石家莊市進一步明确“在鄉村教師崗位上任教累計滿25年且仍在鄉村學校任教,符合基本任職資格條件的教師,可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直接參評中高級職稱”。
平山、正定、贊皇、元氏等老區縣也先後制定出台相應政策。其中,平山縣專門制定《優秀教育人才激勵工作實施方案》,秉承“人才興教、人才強教”發展理念,從人才補充、培訓、待遇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讓教師“人人羨慕、最受尊敬”。
平山縣教育局局長張進彥介紹,該縣自2011年以來共招聘特崗教師1600人,全部分配到山區學校,服務期滿全部入編,促進了師資力量均衡配置。平山還招聘重點高校師範生、碩士研究生等優秀人才168人,分配到高中學校,優化了教師隊伍結構;對培訓經費進行單列,每年組織教師參加“國培計劃”、省市培訓和縣級培訓2萬人次以上。被認定爲石家莊市卓越校長、首席教師的本縣教師,享受石家莊市教育人才園丁A卡,分别獎勵10萬元、5萬元;被認定爲石家莊市知名校長、教學名師的,享受石家莊市教育人才園丁B卡,分别獎勵3萬元、1萬元……
“穩定的教師隊伍夯實了今後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古月中學校長常俊光說。
溝溝坎坎裏都是課堂
一件件文物展示着日寇入侵給礦區人民帶來的空前災難,一張張圖片講述着井陉礦區在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日前,石家莊井陉礦區天護小學組織師生來到井陉礦區萬人坑紀念館參觀并開展現場思政課教學。
“今天我特别激動。我們礦區作爲革命老區,爲新中國建設作出那麽大的貢獻。今後我會加倍努力學本領,長大後爲社會作貢獻。”活動結束後,四(2)班學生畢晔心潮澎湃。
“我們始終堅持将紅色教育融合貫穿到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築牢信仰之基。我們的優勢在于身邊紅色資源很多。”天護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屈彥龍很是自豪。
的确如此,在河北省的廣袤土地上、山嶺鄉村裏,随處都能發現紅色印記,到處都有紅色故事,溝溝坎坎都可以成爲紅色課堂。
依托狼牙山五壯士的戰鬥故事,易縣狼牙山中心小學開展鵝卵石畫、定格動漫、剪紙等特色課程;以西柏坡精神、中央統戰部舊址、北方分局舊址、栗氏三烈士、王二小故事等爲核心内容,平山縣打造了紅色教育八大示範區,并收集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留下的寶貴資料,精心打造了西柏坡紅色教育展室;利用當年太行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邊區首府和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涉縣興建了紅色記憶小鎮等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都彙聚成爲當地師生熔鑄奮鬥精神的資源與動力。
不僅如此,在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下,老區衆多中小學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其中,阜平縣馬蘭小學是最具代表性的學校之一。當年,鄧小蘭女士來到父親鄧拓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看到當地孩子沒有音樂課,就捐贈樂器并親自教孩子們唱歌。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馬蘭小學的孩子們頭戴虎頭帽、腳穿虎頭靴,用希臘語唱響會歌。那一刻,天籁之音傳遍世界! 作者:本報記者 周洪松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