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培育民族感情 增强文化自信——我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

广西日报:培育民族感情 增强文化自信——我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起,我区面向全区中小学校(含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每两年认定一批传承学校,传承项目主要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去年底,自治区教育厅公布了广西第一批100所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名单。这些学校开展文化艺术传承的成效如何?怎样将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相结合?近日,记者分别探访了几所传承学校。

本土特色文化走进课堂

苗绣是南宁市新阳路小学的传承项目,走进该校苗绣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100多件师生们创作的色彩鲜艳、图案生动的挂画、服饰、日用品,让人感受到苗绣的独特魅力。美术老师杨秋萍正在为学生讲授苗绣的相关知识:“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在广西融水、隆林、三江等地有着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苗绣。苗绣的针法分为双针锁绣、绉绣、辫绣……”听完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开始练习。女生麻泽莹正在绣一幅花纹样的绣品。她学习苗绣近一年时间,如今已能绣出不错的作品。“苗绣不难,只要认真学,都可以学会,我上次绣了一幅蝴蝶花纹的绣品,拿来装饰房间。”她开心地说。

据了解,2020年,该校在“南宁市特色艺教工作室”开展苗绣研习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苗绣工作室,学生每周有两天可以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学习,学校还编写了校本教材,平时的美术课也会穿插教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辨识苗绣为主,中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针法,到了高年级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目前苗绣在我校的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校长孟琳介绍。

在南宁市陈村小学校园里,傩文化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校园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傩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校长吴彩玉告诉记者,广西傩文化已有2000多年历史,学校所在地的陈东村每年都会举行大型傩祭仪式,陈东傩戏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给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20年,陈村小学正式将傩文化引入校园课堂,并编写了系列傩文化的校本教材,从起源到道具、傩的基本表演形式,到陈东村的文物古迹等,让学生们全方位了解傩文化。

教育家曾说,不少孩子的心里有一个武侠梦,那是一个刀光剑影、快意江湖的世界。南宁市第五中学的壮刀制作技艺学习,就让学生们有机会体验到了刀的魅力。该校授课老师、非遗壮刀制作技艺传承人党壮鑫向记者介绍,壮刀是壮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壮刀的制作难度较高,纯手工打造一把刀需要经过构思、折叠锻打、淬火、花纹处理、打磨、马柄制作等十几道工序。目前学生们主要是了解壮刀文化,并学习用壮刀的制作技艺来制作一些金属工艺品。同时,该校还设立了南宁市特色艺教泥塑工作室,致力于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传承研究。

记者注意到,在首批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传承项目中,不少都和广西的文化特色息息相关,如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的广西非遗音乐舞蹈、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贝雕技艺传承等。这些充满本土文化气息的艺术项目,随着传承学校的大力推广,走进了千千万万学生的课堂。

“文化+”拓展学生人文艺术素养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各学校并不仅仅限于传承项目的推广,而是以传承项目为主,开展了“文化+”的延伸探索,多方位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

书法是南宁市华西路小学的传承项目,在这所广西首批兰亭小学的校园内,处处能感受到翰墨飘香。教室外有师生们的书法作品,校内有刻印历代书法作品的书法长廊等,甚至连各班班名都以历代书法家命名,如柳公权班、颜真卿班、欧阳询班……

近两年,该校加强了学生的书法学习,让书法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该校每天早上和中午学生到校后,全校师生都要集体练字20分钟;将书法列入课程,每个班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每个月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每个学期举办一次书法展览;每年“六一”举办一次书法节。“去年的书法节我们采用了书法+阅读的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校长冯霞说道,每个年级甄选一本书籍,学生们把经典名篇用书法表现出来,让书香与墨香结合,取得良好效果。

像这样的“文化+”拓展在其他学校也在探索中。南宁市陈村小学将傩文化的传承和学科融合,由于傩文化和祈福、稻作、庆丰收有关,因此该校劳动课组织学生们下田收稻谷;美术课上画秋收的儿童画;平时的大课间跳傩韵操;该校还计划收集与农耕、稻作相关的古诗词,按不同年级编写诵读本。

南宁市第五中学也是将刀与相关学科或领域的学习结合,如艺考改革后学生需加强艺术史的学习,该校就将刀等金属工艺的设计制作学习与历史课结合;将壮刀文化与骆越文化、原生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结合;与文学作品的学习相结合。

在艺术的浸润中增强文化自信

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创建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就是要努力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艺术学习过程中,老师们也感受到了学生的成长。“每天在书法的氛围里学习生活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会感觉到老师和孩子们的内心有信仰。”在南宁市华西路小学校长冯霞看来,书法与美学、哲学、心理等融为一体,早已给师生们带来了润物细无声的改变。该校女生李楚楚分享了学习书法的收获:“练习书法让我体悟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发现学生们的审美、人文素养、专注力都得到了提升。”南宁市新阳路小学校长孟琳对学生们的表现很欣喜。

传承源于热爱,而这份热爱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的内心认同。南宁市陈村小学的女生陈颖臻是该校傩舞艺术团的成员,以前父母要她学跆拳道,十天都坚持不了,现在练傩舞,有时一练就是三个月,她乐此不疲。校长吴彩玉向记者透露,家长和村委都非常支持孩子们学习傩文化,目前学校正在和陈东村委合作,计划在村里建一个傩文化实践基地。

南宁市第五中学的高二男生徐望则是因为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上学期一接触到壮刀制作技艺就迅速迷上了。出于这份热爱,他正式拜师学艺,成了一名年轻的非遗壮刀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学生生涯规划,将非遗传统文化与美育特色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也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宿感。”南宁市第五中学校长蒋振恩说。(本报记者 关海芳)

原文链接:https://www.duolaoshi.com/1521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