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坚持把基础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我市基础教育发展也取得了累累硕果。
2022年,天津基础教育聚焦“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直面新命题,大力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印发《天津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方案》,积极申请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2022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基础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新发展阶段,夯实基础、提高质量,书写了扎实推进优质均衡的新篇章。
立德树人 擦亮铸魂育人底色
2022年,我市基础教育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抓好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扎实开展“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工作。联合印发《天津市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在全国率先探索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1+2”制度体系,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
我市各中小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推动思政工作守正创新。
2022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我市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市规划展览馆等多家单位入选,这也是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的有力支撑。
为全面回应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部署和举措,我市中小学校各出奇招。和平区鞍山道小学制定《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暨青蓝思政团队项目实施计划,全面推进学校思政学科创新发展,提升学校思政学科综合实力。项目包括青蓝思政人教育教学“大练兵”的“青蓝说课”、以“青蓝雅集”“青蓝研学”“青蓝融媒”为主模式的“青蓝新课”等板块内容。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青蓝思政团队项目如同一场“及时雨”,有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推动思政队伍专业化。
在我市召开的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动会上,鞍山道小学介绍了静海区大邱庄镇尧舜小学巧用“三级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南开区教育局、北辰区教育局以及南开中学、实验中学等单位也一同介绍了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成果。会上,天津市中小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成立,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了《天津市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编纂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和特殊教育,覆盖语文、数学等41个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为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专业指导,为擦亮铸魂育人底色蓄力。
回应需求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
为满足百姓对“好上学,上好学”的需求,西青区建设了西青区教育局的第二所直属小学,西青区第二实验小学与西青区实验小学实行“一个法人、一套行政班子,两所学校、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模式,打破了校与校的围栏,让优质资源实现跨校流动。
西青区的案例是我市基础教育的缩影。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十项民心工程”,2022年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39个,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5万个,超额完成民心工程年度任务目标。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回头看”专项行动。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67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9%。
2021年底,天津市基础教育智慧教育示范校名单公布,河北区红星路小学榜上有名。校长介绍,学校始终在发挥信息化技术作用破解教育公平、个性化教育等难点上下功夫,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富有特色的书法教育全面融合,“让教师、家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慧校园的建设给学校带来的革命性的变革和前所未有的体验。”
2022年,我市实施普通高中资源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启动30所“品牌高中”项目培育学校和35所“强校工程”项目学校建设,完成54个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评估认定。深化“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统筹南开中学等市教委直属学校与滨海新区、远城区等区域合作办学32所,中心城区与环中心城区、远城区结成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10个,成立办学集团82个,推动全市176个义务教育学区成员校“捆绑式”高质量发展。
疫情期间,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调整转换,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开展109场“精品教研”系列活动,建立市、区、校三级线上教学巡课制度,实现市、区两级教研员每周线上巡课100%区域和学校全覆盖。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聚焦热点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2022年,我市持续实施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课后服务“重实效、提质量”专项行动和“作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2”课后服务100%全覆盖。
“双减”后,学生的作业实现了少而精,各类辅导班不再是学生的“标配”。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做了“减法”后,学校不断在“五育并举”上做“加法”,放学后的校园热闹起来,让学生和家长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机器人、无人机、编程课走进了静海区团泊镇团泊小学的课后服务,为农村孩子插上科技的翅膀;习字、剪纸、诵读经典,蓟州区西龙虎峪镇将“窦燕山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后服务;天津中医药大学博硕士服务团的志愿者们走进和平区鞍山道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小学生讲解生活中的中医药知识……课后服务从普及向高质量、特色化“升级”,从“有”转“优”,持续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022年1月,宁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劳动实践》,成为我市首套成体系、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这一年,洗菜、做饭、种菜、整理走进了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堂,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让学生们领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2022年底,市教育两委聚焦“作业”关键教学环节,不断深化作业管理改革、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在河西区成立“天津市中小学作业研究中心”,依托该平台协同各方力量推进作业改革,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积极构建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教学格局。
一年中,我市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改扩建中小学体育场馆8.64万平方米,租赁共享中小学体育场馆126.64万平方米;开展学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主题月活动,完成全市110万名中小学生体质测试与视力筛查;新建未成年人“五爱”教育阵地200个;开展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
2022年,无论是进一步有效落实“双减”,还是积极应对“线上”“线下”的教学切换,无论是持续拓宽中小学思政教育渠道,还是不断在资源共享推进均衡上下功夫,我市基础教育的根基越来越实,筑牢了育人主阵地。2023年,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将长出新芽,焕发出盎然生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