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济宁市教育局坚持创新形式,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拓展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坚持“一县一方案”、“一校一特色”、“一人一课表”的原则开展实施课后服务,切实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内容形式,有效减轻家长、学生负担。
一、实施多样化内容建设工程。开展基于“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安排特色社团活动,增加音、体、美、劳动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类、体育艺术活动类、劳动实践技能类、心理健康教育类四大特色课程,鼓励学校从自身优势出发,与传统文化、体育艺术、劳动实践、心理健康相结合,着力打造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拓展课后服务资源渠道,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立课后服务“课程超市”,明确课后服务的类型、内容、时间、授课人、收费标准等信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根据课后服务内容,在当地政府部门公布的收费标准范围内,分别确定各类课程收费标准。全市共有754所义务教育学校建成课后服务“课程超市”。
二、实施规范化资源配置工程。制定《规范引入第三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学校师资不足的,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服务。第三方服务引入须为非学科类并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明确入口审核、过程监管、效果评价等办法,建立退出机制。学校不得自行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许可引入的免费或公益性质第三方服务,不得带有任何商业推广和商业隐含元素,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规范引进第三方机构和专业人士参与,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目前全市14县市区均建立课后服务引入第三方机制,其中有40所义务教育学校有校外力量参与课后服务。
三、实施贴心式家校共建工程。各学校通过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微信公众号、家长群方式向广大家长介绍课后服务的意义、形式和内容,强化宣传引导,让更多有需求的家长理解这项惠民工程,营造全员参与、全民重视的社会氛围,全面提升课后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凝聚“双减”共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根据家庭需求差异,实行弹性离校制度,分批设定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实现与家长接送时间“无缝对接”。在服务对象上,优先保障残疾儿童、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同时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成果展示,举办艺术节、足球赛、篮球赛等一系列课后服务成果展,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2022年,济宁市义务教育学校共1078所提供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惠及829774名中小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80.64%,参与服务教师达34215人,占比81.96%。真正实现城乡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