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晉江市第一中學以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爲契機,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辦學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形成一系列辦學創新成果和典範經驗。爲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11月中旬,海峽教育報記者走進晉江一中,報道晉江一中具有學校特色的生本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探尋縣中崛起的“晉江經驗”。
講好文化故事傳遞縣中好聲音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在晉江這片熱土上,人們以“晉江經驗”爲引領,奮鬥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晉江一中立足于校園、以生爲本,不斷地講好學校文化故事,傳遞校園文化理念,傳播教育好聲音,彰顯了“學生第一”的理念。
“同學們,今天學校接力賽大家共同創造一個奇迹,咱們班剛開始接棒失誤,但是大家不放棄奮起直追,最後還收獲了冠軍。面對考試,隻要大家拿出接力賽那份拼搏的心,絕對可以奪得佳績!”晉江一中高二(17)班蔡宏儒同學在課前爲同學們講述了接力賽的故事,得到全班同學的掌聲。
像這樣講述故事的活動在晉江一中每天早晚各有一次。從2009年開始,晉江一中開啓了“講述文化故事”活動,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故事、創作故事、分享故事,引導和鼓勵全體教職工從學科知識、晉江本土、校園生活、自身生活中去尋找故事、講述故事。
曆史老師陳波在晉江一中已從教26年,對于故事式的教學啓蒙他深有感悟。“自從‘故事育人’的理念在學校普及後,我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引導學生學習明成祖朱棣的有關曆史知識時,我會從曆史上三幅不同的朱棣畫像出發,講述背後的故事來引入課堂,通過辯證、推理、結論的形式讓學生理解這堂課。”
爲進一步深化“故事育人”的效果,晉江一中還将故事文化推向家長、校友、校董,定期邀請他們走進校園,講述他們的求學故事、創業故事、職業故事等。于是,石鼓山上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被傳誦。十餘年來,晉江一中以“文化故事”爲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之一,讓“文化故事”從講述走向課程化,又從課程化進入對工作、學習、生活的體驗式、感悟式故事撰寫,營造了校園文化氛圍,發展成爲獨特的“故事文化”。
随着故事越攢越多,晉江一中将文化故事留存文本,整理編輯、出版了“素養梯度目标”文化故事課程體系,文化故事逐漸成爲學校的辦學特色,承載并創生了石鼓文化。
2020年5月,晉江一中、晉江華僑中學文化故事展館正式開館。月洞門映蒼石古松,館内裝修古色古香,屏風上“石鼓山的故事”五個大字格外顯眼,這裏既像博物館又似圖書館。《書房的故事》《家風的故事》《班風的故事》《學風的故事》等一系列編輯出版後的書籍被按年段素養目标整理排列于館内。
翻開書架上《我和大樓的故事》系列叢書,高中2015級學生丁靈杉在《攀登》一文中寫道:“高中部的教學樓名爲‘慎思樓’。被賦予了‘生命’的它,就如同一座知識的寶塔。我每天都在攀登,不斷抵達新的高度。‘慎思’就是要謹慎地思考、深刻地思考、多角度地思考。”
“我們館内有藏書數百本,文字共計數百萬,皆是學校師生創作的。我們每年都會有數十冊新的作品進入館藏,保持着生命力,同時我們還定期組織學生前來參觀閱讀。”晉江一中辦公室主任莊清海介紹道,故事,是精神上的傳承;而精神傳承,是館藏的意義。相信許多參觀過故事館的同學,會重新思考故事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生發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志。
在參觀完故事館後,初二(30)班張雅霖同學感慨道:“太震撼了,我們學校裏居然有這麽多故事,讓我覺得十分驕傲,我也期待自己寫的故事将來能夠放到故事館内。”2013年,晉江一中立項的國家教育部門子課題“以文化故事爲載體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順利結題,被評爲優秀等級。“文化故事”展館成爲2018—2020年泉州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從講故事到寫故事,通過推行“文化故事”,晉江一中有力地促進了初中生“會做人、善自主,會學習、講自覺,會生活、懂自理”、高中生“會做人、高素質,會學習、高質量,會生活、高品位”成長目标的達成;促進了教師“三問三解”“三進三出”的教學目标達成;促進了學校“五校五園”發展目标的達成。
“文化故事”是晉江一中“建一所有哲學追求的學校”的生動實踐。它與“學生第一”的核心辦學理念,“學科哲學”的辦學實踐以及年級梯度素養目标是一個相互銜接、互相嵌入、互相驗證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了富有晉江一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晉江一中黨委書記、校長陳燎原表示,“晉江經驗”是他治校之道的一盞明燈,學校繼續講好晉江一中的故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爲教育領域“晉江經驗”的貢獻者。
縣中崛起的“晉江樣本”
優質生源流失、教師缺乏活力、團隊沒有創新激情、教學質量滑坡……近年來,不少縣域高中面臨種種難題,失去曾經的輝煌。
在“縣中塌陷”的困境下,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長足進步?十多年來,晉江一中“逆流而上”,始終堅持“學生第一”,不斷保生源、促教學、提質量,并于2022年被确認爲福建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榮獲了“泉州市2022年度教育特殊貢獻獎”,書寫了一部縣域高中崛起的樣本。
晉江民營經濟發達,伴随經濟社會的快速崛起,人們對高質量教育需求愈發迫切。晉江一中也有過一段優質生源流失外地的窘迫曆史,讓老師們備受打擊,漸漸沒了幹勁。
2007年,陳燎原調任晉江一中校長後便思索着如何讓學校走出困境,“既然校名叫‘晉江市第一中學’,那就要讓‘第一’化爲以學生爲首位!”結合先前擔任了十三年校長的經驗和校友們的期盼,陳燎原提出了“學生第一”的理念。
“‘學生第一’是确認了學生的權利主體、責任主體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教師第二’。”陳燎原介紹說,在這裏面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兩者的目标都是培養、發展人才。
說幹就幹!陳燎原馬上制定了《晉江一中六年發展規劃》,重新明确了校級領導的“崗位名片”,實施新的教師教學績效考評制度。全校師生猛憋一口氣,擰成一股繩,狠抓教學質量,在第二年便順利通過了省一級達标高中複評。這讓當地的家長們看到了希望。
改革創新,是晉江一中駛入“快車道”的金鑰匙。2009年率先獲批複辦初中,2011年獲評“福建省德育工作先進校”,2016年入選國家“信息化試點校”,2017年成爲首批“福建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基地建設學校”并通過省一級達标高中複查,2018年成爲“福建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這些成績,家長們紛紛記在心裏。“現在啊,大家都搶着要去晉江一中讀。”家住蔡厝社區的蔡勝國告訴記者,有的小孩因年幼随家長在外地就讀小學,長大後又回來晉江一中,“到一中上學更能讓家長感到‘踏實’”。
如何讓衆多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地獲得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晉江一中下足了“繡花”功夫。
“這學期我的目标是養成正确地待人處事态度和拓寬自己的眼界。”晉江一中初三(4)班的林毅每個學期都有自己的努力目标。這學期,他所在初三年段的年級素養梯度目标是“涵養與眼界”。
“生命的節律應該是一支健康成長的樂曲,學生在每個發展階段都要有一個直觀關注的目标,才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晉江一中副校長王洛陽介紹,學校把學生成長的階梯化規律、德育的體系化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結合起來,創新開展年級素養梯度目标設計,涵蓋學校所有學生。
築好學生發展的“底子”後,怎樣才能更好地成長成才?晉江一中盯住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深挖學生潛能,實行“四特生”培養。“‘四特生’是指綜合特優生、學科特優生、技能特長生、特定層次生。”晉江一中校長助理徐謀樹解釋說,四類學生各有特長,學校會針對學生的特性尋找适合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教育方式。
對于學生培養,晉江一中與時俱進,不斷适應時代的新發展、滿足學生的新需求。射擊館内高一年段的周語晨同學擡起電子步槍,聚精會神地瞄準靶位。射擊是晉江一中新近開設的體育選修課,一開放學生們便搶着報名。“晉江是一座體育之城,不斷地快速發展,我們的興趣也在不斷拓展,除了常規的課程外,學校近年來新開設了擊劍、射擊、人工智能等課程和項目。”周語晨感慨道。
2012年以來,晉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發展,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僅晉江一中,市财政便累計投入近6億元用于其擴展辦學空間、改善辦學條件,讓校園環境實現叠代升級。
“群衆的期待,就是我們的動力。”晉江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時代十年來,晉江突出教育公平,堅持做到“不讓一名來晉務工人員子女上不了學”,同城同待遇;突出教育優質均衡,全面優化學校布局,先後實施兩輪中心城區教育資源整合提升,實現每個鄉鎮至少一所市直小學或正在籌建市直小學,開展集團化辦學,大力引育清華附中晉江學校等高端教育;發力高等教育,實現家門口辦大學,初步形成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齊頭并進的格局。先後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等11項國字号榮譽。2017年獲評省級“教育強縣”。
近年來,晉江市新入學人數逐年增加,群衆紛紛“用腳投票”。優質生源流失現象得到遏制、逐漸回流,外來務工人員随遷子女留得住、學得好。2021年晉江市中小學幼兒園在校生398135人,其中來晉務工人員子女197468人,占全市學生數的49.31%,教育已然成爲了晉江的一張“名片”。
奮進新征程,縣中發展的下半場
“福建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泉州2022年度教育特殊貢獻獎”……一個個重量級的榮譽,在縣中發展的上半場,晉江一中走出困境,迎頭趕上,交了一張漂亮的答卷。
十餘年來,晉江一中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複興之路。在建校70年之際,晉江一中黨委書記、校長陳燎原表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縣中的發展将迎來全新的機遇,我們将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爲引領,持續爲晉江教育賦能,爲‘晉江經驗’的豐富與發展貢獻教育力量。”
“真誠地期待您加入晉江一中的大家庭!”這是晉江一中最經常對剛畢業的師範生說的一句話。跳開傳統思維,不在學校等老師,而是主動出擊。近年來,晉江一中同教育部直屬院校建立了常态化的溝通機制,爲願意到晉江從事教育工作的師範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及服務。通過真誠的溝通,越來越多的優秀畢業生願意來到晉江,來到晉江一中工作。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縣域中學要發展,新教師是重要保障。引得來,還要留得住,更要教得好。晉江一中一方面直面并尊重教師個體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爲教師創造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搭建專業成長的階梯平台,讓教師有成就感。
“這些年,學校選派我到清華附中、上海格緻中學等地方挂職鍛煉,不僅讓我開闊了眼界,還很大程度地提升了我的管理能力。”晉江一中校長助理徐謀樹介紹,爲了讓每個老師都能夠不斷進步,學校構建了一套立體化的校本研訓體系,并且積極創造各種條件與機會,讓學校的老師可以走出去,到北京、上海等教育強市去參加培訓或者跟崗學習,開闊視野,提升專業水平,從而更好地爲學校發展賦能。
2021年6月3日,作家蔡崇達來到晉江一中開設《文學與人生》主題講座,并在學校的江海學堂與師生進行文學交流與探讨。教育是開放且包容的,江海學堂是晉江一中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社會力量以此爲紐帶,助力教育發展。
江海學堂位于晉江一中校園内,由菲籍僑領張承德抗戰時回鄉所建。2019年,在校友的努力下整體從晉江曾井社區遷建至石鼓山。這是一棟閩南傳統古大厝,三通巷、五開張、雙角腳樓,一磚一瓦之間都訴說着濃濃的家國情懷。這裏是高雅文化講堂之地,是學生的寫生、研究性學習、開展傳統活動的基地,同時也是晉江一中校董校友會的會址,社會各界賢達在此共商學校發展。
校董、校友的力量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12月18日,晉江一中校董會成立,十年來,已爲學校募集經費1.5億多元,爲學校提供充沛的辦學經費。同時,晉江一中更着眼于借助社會力量提高學校辦學能力和水平,把一時的資金補充變成長效地參與辦學、支持辦學。學校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對學校辦學的意見建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豐富學校的課程資源,完善課程體系,持續爲學校的發展賦能。
在縣中發展的下半場,既要保障教師隊伍的活力,還要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助力學校内涵發展。作爲縣中發展的樣本,晉江一中更需要發揮示範作用,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從而促進更大程度的教育公平。
今年6月,晉江一中與連江文筆中學、安溪沼濤中學、石獅第三中學進行結對幫扶,約定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師生發展培養等方面相互交流學習進步,進一步深化省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示範輻射作用。
一枝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2013年以來,晉江一中構建了“立方校”培賢體系,分别與晉江華僑中學、晉江中遠學校、連江文筆中學、石獅三中、安溪沼濤中學等學校合作辦學,根據各校不同校情,分别采取融合型、緊密型、幫扶型、片區型、共建型等不同的合作形式,構建六面一體“校立方”,即“學科哲學樣闆校”“教育信息化示範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團中央實踐活動先進校”“福建省課程改革基地校”“教育評價改革創新校”。通過共享同盟核心校的學科哲學、信息化教學、心理健康、社團活動、增值評價等教育品牌和資源,實現共同發展。以上種種,不僅爲這所省一級達标高中注入了磅礴力量,更豐盈了福建省示範性高中建設的内涵。
晉江一中的發展是晉江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晉江全市普通高中21所,除2所2022年秋季新辦校外,15所公辦高中全部進入省級達标中學行列,其中,省一級達标8所,省二級達标7所。
截至2022年初,晉江全市15所達标高中全部通過達标複評。晉江一中、養正中學2所被确定爲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晉江一中、季延中學、南僑中學3所入選“福建省普通高中課改基地校”。縣域高中發展持續向好,晉江教育接下來将聚焦“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優質高中建設,提升縣中辦學内涵和教育質量,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做到全市“一盤棋”,協力創佳績。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