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滨州医学院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实践探索,形成1“念”、2“式”、3“+”、4“维”、5“位”的“12345”具有医学特色的心理育人体系,全员、全程、全方位密织大学生心理健康网,当好大学生“心灵守门人”。
一是坚持“心德双育”理念。学校心理育人传承医学特色,形成“心德双育”工作理念。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身体和心理健康同发展,心理干预、疏导与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相结合,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用积极的视角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激发学生潜能,弘扬正能量。
二是创新两种工作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采取“项目运作”和“精准育人”两种工作模式。心理育人项目和类别设立前,由专兼职咨询师、学生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心理委员通过头脑风暴、专家座谈等方式确立,继而展开“酝酿选题、甄别选队、自主设计方案、前期培训演练、实施实践、品牌涵育、示范推广”等运作流程。近年来,学校通过项目运作方式涵育了心理宣讲团、阳光使者训练营、朋辈志愿服务队、学生心灵成长热线、树洞等多个品牌项目。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心理发展的不同任务和春夏秋冬四季心理状态的不同,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实施心理育人项目的模式,提升心理育人的针对性。
三是打造“3+”育人特色。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和学生需求,打造“3+”育人特色。“心理+朋辈”,突出“助人自助”朋辈心理辅导,每年推出“阳光使者 相伴成长”朋辈心理员成长训练营,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助理、朋辈心理咨询师、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员、心理宣讲团成员、心理协会成员、心理志愿服务队员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帮扶和危机预防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心理+云端服务”,搭建“云管理”保障平台、“云咨询”服务平台、“云预警”干预平台和“云教育”活动平台等,精准、便捷、系统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心理+医学”,整合学校医学、心理学优势资源,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托具有心理咨询和医生双师资质的教师队伍,双管齐下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诊疗。
四是强化“四维”联动工作机制。学校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推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个维度横向联动机制,确保更好得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学校、家庭和宿舍资源的作用,共同铸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是“五位一体”同向发力。学校坚持知识教育、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建设“五位一体”,同向发力,全力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完善知识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与医学心理学特色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心理微电影、心理嘉年华心理宣讲、四时心理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以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普及心理知识,提升心理素质;深化咨询服务,构建发展咨询与障碍咨询相结合、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面谈和网络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制;积极预防干预,将心理普查工作全面纳入学生心理问题排查工作体系,确保入学初有科学检测,每个月有联合研判,心理档案与干预方案同步构建;注重平台建设,建成滨州和烟台两个咨询中心,配齐配强专门工作队伍,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条件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素质普遍提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