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以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为目标,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锚定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双向发力,探索构建了专业建设“以文化人、产教融合,校院一体、医教融合,智信助力、科教融合,学科交叉、双师融合”和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知行融合,传承创新、双创融合”的“医教协同,‘六融合 ’针灸推拿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有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起针灸推拿领域创新和人才培养新高地。
以文化人,产教融合。传承精华,充分发挥文化与专业实践的协同育人功能。设置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发放经典背诵口袋书,组建课外经典学习小组,举办经典背诵大赛,树立学生专业自信,激发学习热情,筑牢学生临床中医思维根基;依托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针灸推拿学专业群对接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获批省级中医外治产业学院,制作完成《扁鹊动漫连续剧》《针砭外治发源地宣传片》《济南中医旅游宣传片》,擦亮“齐鲁文化、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三大名片,做大做强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以针灸推拿学为载体,连续主办四届“泰山论灸”高峰论坛,建设中国-波兰中医药中心、中医外治国际合作基地等国际项目,有力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升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学生国际化视野。
校院一体,医教融合。在提升临床实践教学能力上发力,建立紧密的校院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实施校院一体化管理模式,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工作纳入发展整体规划,强化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主体职能。附属医院健全临床教学管理机构、配备稳定的管理队伍,围绕人才培养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各科室绩效考核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评价的重要内容,设立医学技能实训考试中心供学生实训和考试,每个病区和医疗中心均设立示教室,将床边教学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智信助力,科教融合。加强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强引擎。核心课程全部录制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成立微专业,向社会开放。建成针灸虚拟仿真实验室2个,进行经络腧穴虚拟仿真体验学习、虚拟针刺操作考核;购置仿真骨性标志硅胶针灸模拟人、推拿手法测定仪等智能化设备,建成针灸推拿实训室5间740平米,建成学生课外实训室3间200平米,教研仪器设备价值 6899 万元;加大科研投入,建成中医药新材料研究院、针灸研究院、国际针灸流派研究中心,引进专兼职专业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科研仪器设备7963万元。随着实践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学生在虚拟认知、模仿训练、实境培训中不断成长。
学科交叉,双师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医疗+教育”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实行双师融合制,即附属医院针灸科、推拿科医师全部编入教研室‚大学教师上临床、附院医师上讲台,任课教师100%为双师型,源于临床的案例式教学有力提升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师主编、副主编“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 23 部,其中,《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推拿手法学》《齐鲁小儿推拿》《经络腧穴学(双语)》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实验针灸学》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混合在线课程。
学以致用,知行融合。优化培养方案,独立开设实训课程,加大实验、实训教学比重,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热心教师开展课外第二课堂针推技能训练,举办针灸推拿技能大赛,在校医院开设针灸推拿学生门诊,培养技能拔尖人才。鼓励学生跟随任课教师、学业导师到临床跟诊,组织和鼓励学生到社区义诊、三下乡服务千余人次,将推拿、拔罐、耳穴压豆等技术带进社区,推动学生知行合一。专业学生在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中通过率全国排名第一,荣获2018年获两项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二等奖、2021年全国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传承创新,双创融合。传承创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的驱动力。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吸收校内外“中医药+” 产业教师进入学业导师库,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和创业基金,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荣获2019年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近3年获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金奖 4项、银奖6项。其中,2020 届毕业生李金熹在校期间创立的济南真艾堂艾灸制品有限公司,紧密对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获评山东省十大创业之星。
“医教协同,‘六融合’针灸推拿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力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培塑了人文素养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使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为针灸推拿领域人才培育、创新创业发展的新高地,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中医药人才保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