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代表們暢談科教興國戰略:砥砺實幹 爲黨育人爲國育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進行了部署,并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爲黨育人、爲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高校院所如何落實上述謀劃?四川優勢領域未來有哪些自主創新技術值得期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來自科技、教育戰線的黨的二十大代表。

嘉賓

王亞非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王叢林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楊文钰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

談認識:

厘清教育、科技、人才的關系,将三者有機結合、一體推進

記者:深學二十大報告中關于科技創新的闡述,有什麽感悟?

王亞非:報告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進行了部署。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爲我們指明了新方向,吹響了新号角。

作爲一名來自高校的代表,我體會這裏有兩點需要深刻領悟、認真把握。第一,科教興國戰略的地位提到了新高度。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被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要長期堅持、抓好落實。

第二,對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關系提出了新認識。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到一起作了總體部署,并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實踐中,我們要增強系統觀念,将三者有機結合、一體推進,才能深入實施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記者:報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作總體部署,你們怎麽看?

王叢林:這樣的變化是符合時代背景的,也非常及時。要創新,人才是核心。人才從哪裏來?還是要通過教育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人才引領驅動,最終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楊文钰:教育、科技、人才是互爲聯系、互爲推動的整體。把三者放在一起,是一種系統思維的具體體現。它抓住了上述三個戰略的核心關鍵要素,即人才。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養人,科技創新要依靠人。我認爲這樣的部署符合科學規律和實際需求。

談落實:

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結合各自領域的工作,對于未來,各位有何思考?

王亞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着力培養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我們将持續實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計劃、卓越發展引航計劃等,爲國家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着力打造矢志愛國奉獻的教師隊伍。我們将實施好重大人才項目,持續加大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等戰略人才的育引力度,支持和激勵更多教師成爲“大先生”。

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着力踐行“雙一流”大學的責任擔當。我們将瞄準基礎前沿技術,大力提升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瞄準核心關鍵技術,開展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

王叢林:未來,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會将黨的全面領導作爲核動力事業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遵循;完善産業反哺科研、科研推動産業機制,形成開放融合、産研一體的發展新局面,用科技自立自強爲核動力事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聚焦重大工程,狠抓任務落地,實現核動力技術跨越式發展,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爲核動力事業健康發展提供能量,實現數字化轉型、市場化改革、現代化治理、國際化拓展;把人才優先放在核動力事業長遠發展根本大計的位置上,構築起支撐核動力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高地。

楊文钰:高校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齊備的教學科研單位。我們的目标就是着力培養農業拔尖創新人才,攻克一批“卡脖子”的技術難題,爲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多學科、全方位協同攻關,爲建設農業強國和确保糧食安全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談期待:

這些自主創新的技術正在突破

記者:在各位所在的領域,未來還有哪些自主創新技術的突破值得期待?

楊文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國家下達的推廣任務超額完成,實現了玉米基本不減産、多收一季豆的預期目标,西南地區玉米不僅不減産,每畝還多收大豆100公斤左右。

我們團隊還将繼續全力開展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的研究與應用,重點攻克強耐蔭性大豆品種和高效率收獲機具缺乏的技術難題,實現技術本土化,在全國大範圍推廣應用,讓我們的玉米産能穩住不減,大幅度提高大豆産能,實現大豆基本自給,滿足我國大豆的巨大需求,确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王亞非: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電子信息作爲創新最活躍、帶動性最強、滲透性最廣的技術,已經成爲引領其他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和支撐。電子科技大學作爲中國電子類高校的排頭兵,我們将力争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跑出最好成績,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王叢林:未來,我們将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再接再厲,更上層樓。一是瞄準現有成熟壓水堆技術經濟性的優化、先進性的突破和安全性的提升,提升核電建設核心競争力,承擔起“雙碳”目标下能源安全的責任擔當。二是瞄準第四代核能技術,推動第四代堆型的研發。我國核電目前正處于“三代工程化四代技術攻關”階段。我們也在關注國際主流四代堆技術,将在這些先進技術上持續發力,闖“無人區”、攻關“卡脖子”難題。

原文鏈接:https://www.duolaoshi.com/11214.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0

評論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